虽然2015年光伏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但一直以来,光伏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发电成本过高等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和质疑。
“事实上,经过近几年"挤水分"后的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外界对光伏行业的很多评价仍停留在过去。”近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一一厘清了上述问题。
朝阳产业离不开政策支持
记者:伴随着全球对能源、环境危机关注的不断增强,光伏产业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但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明显发现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勃华:比较依赖政策支持是由光伏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光伏行业目前有两大特点:一是战略性特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两大主题,一是能源安全问题。传统能源越来越少,世界各国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可开采量正在逐年减少,而中国各种化石能源的可开采量均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能源危机更为严重。二是气候变化问题,传统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是导致气候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在同时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正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投入巨资进行战略性布局的重要驱动力。太阳能光伏正是可再生能源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也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
二是朝阳性特点。虽然光伏产业未来需求很大,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但由于其产业化起步较晚,产业发展至今仍处于培育期内,产业的制造环境、配套环境、应用环境等仍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能源生产成本仍相对较高。
在这段时期内,光伏产业既非常重要又相对稚嫩,需要政策的支持。事实上,任何产业在培育期内都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持,全球范围内对光伏产业实施政策支持最早的都是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可以说,光伏产业目前是一个全球性政策引导型产业及市场,尚没有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市场发展环境,不仅中国如此。所以,当前的政策支持,其目的正是为了快速发展壮大这一产业,使其尽快进入真正的市场经济形态,补贴的目的也是为了尽早取消补贴。
产能过剩问题要具体分析
记者:前几年,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出现了一些落后产能。目前,光伏产业落后产能淘汰情况如何?
王勃华:落后产能淘汰总体来看有进展,但还不是特别快,应该说任重道远,但是随着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门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出台,预计今年开始速度有望加快。比如多晶硅,最早开始大干快上的时候,全国大约有80家左右的企业投资做多晶硅,而2014年时开工企业只有18家,有的企业已经破产,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淘汰的过程。
目前在产的18家多晶硅企业,整体产能达到了15.8万吨左右,2014年产量13.6万吨,产能利用率已非常高,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87%,排名前四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0%。虽然排名前十的企业开工率已非常高,但与当前市场约24万吨左右的实际需求相比,产量仍有一定缺口。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品的进口量超过了10万吨。由此来看,一方面市场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量还在增长。
在电池片方面,落后产能淘汰还不是很多,但企业间兼并重组步伐正在加快。一方面,五、六年前上马的光伏电池生产设备用到现在竞争力已明显不如新设备,随着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将自我淘汰或升级部分落后产能,粗略估计该部分产能约有8GW左右。
另一方面,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也在变相淘汰一些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如晶科集团兼并浙江尖山光电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收购湖北弘元光伏51%的股权、合资成立湖北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顺风光电收购无锡尚德;协鑫集团重组超日太阳能;东方日升(13.270, 0.17, 1.30%)收购江苏斯威克新材料有限公司;隆基股份(13.23, 0.83, 6.69%)收购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等。这样的例子在光伏行业已有不少。
记者:虽然今年光伏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如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产品质量问题也受到普遍的关注,你怎么看这些问题?
王勃华: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可以回答的。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的光伏产业目前是结构性、阶段性、成长中的过剩。其主要依据是光伏产业与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的产能过剩相比有很大区别,上述行业市场已经基本定型甚至有的出现下降趋势,其产能过剩是一种绝对性过剩。而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则是相对的,因为目前全球光伏市场还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市场容量还远远没有到顶。
相对于未来5—10年内全球每年新增装机量的市场前景预期,目前的产能水平不仅能够逐步得到化解,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此外,当前国际化的市场分工格局还没有完全定型,在市场份额方面中国不排除仍有扩大的空间。在产品结构方面的表现则是,一方面低端产品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不足。
需要补充的是,一方面光伏产业投资成本已经今非昔比,冲击力已远低于过去。例如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投资水平已从7亿—10亿元下降为2.5亿—4亿元,兆瓦级电池片生产线投资水平已从100万—200万元下降为50万—100万元。此外,各环节过剩情况不一,多晶硅环节2014年产能尚有缺口,硅片环节过剩情况小于电池片环节,电池片环节过剩情况小于电池组件环节。
以往外界谈论较多的是电池组件环节,而电池组件恰恰是产业链条中最轻的轻资产环节,其生产线投资仅为电池片的1/3左右,所以不能用多晶硅的投资强度去评价电池组件。另一方面是随着技术进步、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生产线的产能还会出现“自繁殖性”增长,这种自增长产生的产能增加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应加以区别并予以鼓励。
另外,过剩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贬义词,在一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保持适度的过剩不仅应该,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很难设想在一个供不应求、“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产业环境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会大力投资于技术进步,这从根本上不利于市场竞争,也是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所以适度的过剩不但没有错,反而有利于行业发展,问题在于不能产生过度过剩。因此,对产能过剩情况的判断、把握和引导以及决策不能简单化。
与此同时,质量问题将会是光伏行业未来竞争的焦点。总体来看,我国光伏产品的质量在不断进步,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品牌企业,产品质量国际一流。但市场中有大企业也有小企业、有好企业也有差企业,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信部、能源局等部委正在加快推动标准、检测、认证等产业环境建设工作,以期尽快做到有据可依,提高我国光伏产品质量。
到2020年成本可再降五成
记者:虽然目前光伏产业的回暖迹象明显,但光伏行业的发电成本仍高于传统能源。在这方面,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勃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必须看到,价差缩小的速度非常快。据统计,2007—2015年的8年间,光伏组件的市场价格从每瓦36元下降到现在3.5元—3.8元,下降了86.4%;并网光伏系统价格从每瓦60元降到每瓦7元—8元,下降了86.7%;逆变器价格从每瓦4元下降到了每瓦0.3元,下降了9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进步,到2020年,光伏发电价格再下降50%并进而实现平价上网是完全有可能的。由于归一化度电成本(LCOE)=寿命期成本/寿命期发电量,所以虽然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等制造环节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相对较小,但在光伏应用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创新空间,通过应用技术创新、精细化设计和智能化运维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应用效率并进而降低LCOE。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成本以及融资成本等方面也还有一定的降本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大家在关注传统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中间价差时,往往忽略了环保成本问题。传统发电造成的环保问题,需要环保领域花钱去解决,也是需要支付相当的成本。如果在传统发电成本上附加一笔环保费用,势必也会对两者的价差产生重大的影响。
记者:中国光伏行业与其他很多行业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太一样,民营企业的占比非常大,你对此怎么看?
王勃华:中国光伏产业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产业,首先大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中不少企业是借用了国外环境发展起来的,企业去海外上市,争取国外股民投资,设备和原材料也从国外进口,然后生产的产品又出口到国外(最多时95%以上产品出口),整个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在不到十年内形成了一支世界级的产业大军,为我国光伏市场近几年的高速启动提前准备好了强大的制造力量。
当前,中国不少光伏企业都位列于国际市场第一梯队,如2014年多晶硅全球排名前10名企业中中国有5家;硅片全球排名前10名企业中中国有8家;电池片全球排名前10名企业中中国大陆有6家;电池组件全球排名前10名企业中中国有5家,且上述四个产业链环节的第一名均为中国企业,其中硅片和电池组件环节的前5名均为中国企业。这样的产业实力,国内很少有其他产业能与其比肩,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
目前,正是光伏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刻,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众多新技术经过近几年的积淀正在逐步导入产业化,企业面对的是不进则退的严峻局面,迫切需要来自各方尤其是投资领域的支持;另一方面,欧盟制定了“XGW计划”,在欧盟范围内集中优势力量、协调金融机构投资、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建设世界最高水平的生产线;美国企业在制造业回归的前提下,也在加紧收购美国以外的(包括中国的)先进光伏生产线,以期占据光伏产品生产技术的制高点。
总之,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竞争正在加剧,面对以上现实,唯一的应对之策就是加快我们自身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给光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极大地制约了光伏制造业的发展。希望国家层面以及金融投资机构能够给予光伏产业更多的支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能有更大的动作。
光伏制造业是光伏产业的根本所在,试想如果在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把市场做大的同时,制造业却失去了领先优势,把偌大的市场拱手让给国外企业,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局面。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