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推进农村光伏应用和光伏“走出去”现场会,10月16日下午在海宁市袁花镇举行。接下来,我市将积极推广“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的光伏应用模式,使农村光伏成为新的增长点。
与会人员首先来到位于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的“发电菇棚”,这里是全省首例农光互补大棚项目,今年9月已实现并网。在这里,棚下种着秀珍菇;棚上搭着太阳能光伏板,现代设施农业和太阳能光伏巧妙联姻。这样,不仅种植户省下了遮阳网的钱,光伏板一年还能发出550万度电。污染少、排放低、效益高的“新能源+农业”样本,已获成功且可以复制。
目前,我市已经探索走出了“农光互补”、“渔光互补”两种光伏创新应用模式,全市已建41.5兆瓦的渔光互补、11兆瓦的大棚农光互补和50兆瓦的滩涂地面电站,还有一批储备项目处于前期工作当中。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抓好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光伏应用,在全市可用的5万多亩鱼塘和880亩大棚上,合理、有序、安全地推广光伏应用,将光伏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同时,我市将坚持应用带动产业,鼓励光伏企业“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光伏产品出口和海外电站投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增强我市光伏产业的海外市场竞争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