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务院产能过剩名单中增加了多晶硅和风电后,市场风险再次给新能源产业敲响了警钟,也直接影响到上海新能源发展规划如何来制订。
从近期报道中看到,上海新能源“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新能源产业化推进办公室主任董亲翔透露了以下思路:
上海发展新能源走的是高度自主创新的道路。董亲翔认为:“晶硅电池的确供大于求,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市场原因,又有一哄而上的问题,因此我们再定位时就很明确,就是要发展薄膜电池以及高效晶硅电池”。
扬长避短是上海新能源“十二五”规划的另一个特点。董亲翔认为:“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核心装备技术含量都很高,并且需要有人力资源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很有优势。”长期研究新能源产业的董亲翔同时清晰地认识到:“在多晶硅的提炼上,我们还没有掌握最前沿的技术,能耗高、纯度低、污染大,上海在这方面没有优势,不会去搞”。
不可否认,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在发展新能源上的启步已经落后于江苏与浙江等省,但是也有好处,至少可以在它们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教训。
客观地看待中国光伏产业的现状十分重要。如国内光伏产业看似很大,实质上很虚;缺乏生产多晶硅的技术;关键设备仍需进口;过多地依赖国际市场;光伏电池生产中的同质化现象等。因此上海选择怎样的发展策略来后发制人,值得引起大家的思考。
通常作为新进者必然要扬长避短以及采用跳跃式发展的战略,但是具体跳跃式发展战略是什么呢?
1)产业化的研发
回顾半导体、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中国都因技术落后而受制于人,而光伏产业目前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处在同一起跑线,有相对更大的获胜机会。因此开展光伏产业化的研发与投入十分迫切,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上海在人才、科研院所及工业基础的优势。建议上海组建新能源产业化研究院,重点解决新能源在产业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2)以薄膜太阳能电池为切入点
在全球范围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比例相对较低,上升发展的空间较大。所以无论从材料组份、衬底材料及转换效率与工艺装备等方面尚有大量研发工作可做。
3) 薄膜生长设备是关键
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不采用大量多晶硅材料,从成本上可能占优势。但薄膜的生长及组份的控制等是技术上的难点,因此薄膜淀积设备是影响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的关键。目前薄膜生长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不但价格高,而且很多技术know-how掌握在设备厂商手中,所以中国必须攻关解决影响薄膜太阳能电池进步的拦路虎。
4) BIPV
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方向在中国应该是BIPV,即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此次世博会中已经有试点,相信在此基础上完善BIPV设计规范、标准及产业链配套等,未来在中国乃至国际的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并且可以将光伏与光热有机结合在一起。
分析产业形势与自身条件,扬长避短,采用跳跃式发展的战略,任何后来者都有超越前辈的可能。上海新能源“十二五”规划也许对其他省份发展光伏产业有所启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