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 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 号)有关要求,推动电力供应 使用从传统方式向现代交易模式转变,现就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提 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
(一)总体要求。
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和电力工业运行客观规律,积极培育 市场主体,坚持节能减排,建立公平、规范、高效的电力交易平 台,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市场壁垒,无歧视开放电网。具备条件 的地区逐步建立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市场化电 力电量平衡机制;逐步建立以中长期交易规避风险,以现货市场 发现价格,交易品种齐全、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在全国范围内 逐步形成竞争充分、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
(二)实施路径。
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竞争性环节电价,不断扩大参与直接 交易的市场主体范围和电量规模,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跨省跨区电 力交易机制。选择具备条件地区开展试点,建成包括中长期和现 货市场等较为完整的电力市场;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丰富品种, 视情况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电力市场体系。
非试点地区按照《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开 展市场化交易。试点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另行制定有序放 开发用电计划的路径。零售市场按照《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 施意见》开展市场化交易。
二、建设目标
(一)电力市场构成。
主要由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构成。中长期市场主要开展多 年、年、季、月、周等日以上电能量交易和可中断负荷、调压等 辅助服务交易。现货市场主要开展日前、日内、实时电能量交易 和备用、调频等辅助服务交易。条件成熟时,探索开展容量市场、 电力期货和衍生品等交易。
(二)市场模式分类。
主要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模式。其中,分散式是主要以 中长期实物合同为基础,发用双方在日前阶段自行确定日发用电 曲线,偏差电量通过日前、实时平衡交易进行调节的电力市场模 式;集中式是主要以中长期差价合同管理市场风险,配合现货交 易采用全电量集中竞价的电力市场模式。
各地应根据地区电力资源、负荷特性、电网结构等因素,结 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选择电力市场建设模式。为保障市场健康发 展和有效融合,电力市场建设应在市场总体框架、交易基本规则 等方面保持基本一致。
(三)电力市场体系。
分为区域和省(区、市)电力市场,市场之间不分级别。区域电力市场包括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和一定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 的电力市场两类。其中,在全国较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主要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依托国家电网公司组建)、广州电 力交易中心(依托南方电网公司组建)实现,负责落实国家计划、 地方政府协议,促进市场化跨省跨区交易;一定范围内资源优化 配置的功能主要通过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在相应区域电力市 场实现。省(区、市)电力市场主要开展省(区、市)内中长期 交易、现货交易。同一地域内不重复设置开展现货交易的电力市 场。
三、主要任务
(一)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按照政府批准的章程 和规则,组建电力交易机构,为电力交易提供服务。
(二)搭建电力市场交易技术支持系统。满足中长期、现货 市场运行和市场监管要求,遵循国家明确的基本交易规则和主要 技术标准,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接口。
(三)建立优先购电、优先发电制度。保障公益性、调节性 发用电优先购电、优先发电,坚持清洁能源优先上网,加大节能 减排力度,并在保障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的 电力电量平衡机制。
(四)建立相对稳定的中长期交易机制。鼓励市场主体间开 展直接交易,自行协商签订合同,或通过交易机构组织的集中竞 价交易平台签订合同。优先购电和优先发电视为年度电能量交易 签订合同。可中断负荷、调压等辅助服务可签订中长期交易合同。 允许按照市场规则转让或者调整交易合同。
(五)完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以中长期交易为主、临 时交易为补充,鼓励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主体等通过竞争 方式进行跨省跨区买卖电。跨省跨区送受电中的国家计划、地方 政府协议送电量优先发电,承担相应辅助服务义务,其他跨省跨 区送受电参与电力市场。
(六)建立有效竞争的现货交易机制。不同电力市场模式下, 均应在保证安全、高效、环保的基础上,按成本最小原则建立现 货交易机制,发现价格,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促进发电机组最大 限度提供调节能力。
(七)建立辅助服务交易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 则,建立电力用户参与的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积极开展跨省 跨区辅助服务交易。在现货市场开展备用、调频等辅助服务交易, 中长期市场开展可中断负荷、调压等辅助服务交易。用户可以结 合自身负荷特性,自愿选择与发电企业或电网企业签订保供电协 议、可中断负荷协议等合同,约定各自的辅助服务权利与义务。
(八)形成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市场机制。规划内的可再 生能源优先发电,优先发电合同可转让,鼓励可再生能源参与电 力市场,鼓励跨省跨区消纳可再生能源。
(九)建立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市场操纵力评价标 准,加强对市场操纵力的预防与监管。加强调度管理,提高电力 设备管理水平,确保市场在电力电量平衡基础上正常运行。
四、市场主体(一)市场主体的范围。
市场主体包括各类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含地方电网、趸售 县、高新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下同)、售电企业和电 力用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均应满足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符 合产业政策要求,并在交易机构注册。参与跨省跨区交易时,可 在任何一方所在地交易平台参与交易,也可委托第三方代理。现 货市场启动前,电网企业可参加跨省跨区交易。
(二)发电企业和用户的基本条件。
1.参与市场交易的发电企业,其项目应符合国家规定,单 位能耗、环保排放、并网安全应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新核准的 发电机组原则上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2.参与市场交易的用户应为接入电压在一定电压等级以上, 容量和用电量较大的电力用户。新增工业用户原则上应进入市场 交易。符合准入条件的用户,选择进入市场后,应全部电量参与 市场交易,不再按政府定价购电。对于符合准入条件但未选择参 与直接交易或向售电企业购电的用户,由所在地供电企业提供保 底服务并按政府定价购电。用户选择进入市场后,在一定周期内 不可退出。适时取消目录电价中相应用户类别的政府定价。
五、市场运行
(一)交易组织实施。电力交易、调度机构负责市场运行组 织工作,及时发布市场信息,组织市场交易,根据交易结果制定 交易计划。
(二)中长期交易电能量合同的形成。交易各方根据优先购电发电、直接交易(双边或集中撮合)等交易结果,签订中长期 交易合同。其中,分散式市场以签订实物合同为主,集中式市场 以签订差价合同为主。
(三)日前发电计划。分散式市场,次日发电计划由交易双 方约定的次日发用电曲线、优先购电发电合同分解发用电曲线和 现货市场形成的偏差调整曲线叠加形成。集中式市场,次日发电 计划由发电企业、用户和售电主体通过现货市场竞价确定次日全 部发用电量和发用电曲线形成。日前发电计划编制过程中,应考 虑辅助服务与电能量统一出清、统一安排。
(四)日内发电计划。分散式市场以 5—15 分钟为周期开展 偏差调整竞价,竞价模式为部分电量竞价,优化结果为竞价周期 内的发电偏差调整曲线、电量调整结算价格、辅助服务容量、辅 助服务价格等。集中式市场以 5—15 分钟为周期开展竞价,竞价 模式为全电量竞价,优化结果为竞价周期内的发电曲线、结算价 格、辅助服务容量、辅助服务价格等。
(五)竞争性环节电价形成。初期主要实行单一电量电价。 现货市场电价由市场主体竞价形成分时电价,根据地区实际可采 用区域电价或节点边际电价。为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对现货市场 以及集中撮合的中长期交易实施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六)市场结算。交易机构根据市场主体签订的交易合同及 现货平台集中交易结果和执行结果,出具电量电费、辅助服务费 及输电服务费等结算依据。建立保障电费结算的风险防范机制。
(七)安全校核。市场出清应考虑全网安全约束。电力调度机构负责安全校核,并按时向规定机构提供市场所需的安全校核 数据。
(八)阻塞管理。电力调度机构应按规定公布电网输送能力 及相关信息,负责预测和检测可能出现的阻塞问题,并通过市场 机制进行必要的阻塞管理。因阻塞管理产生的盈利或费用按责任 分担。
(九)应急处置。当系统发生紧急事故时,电力调度机构应 按安全第一的原则处理事故,无需考虑经济性。由此带来的成本 由相关责任主体承担,责任主体不明的由市场主体共同分担。当 面临严重供不应求情况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依照相关规定和程序 暂停市场交易,组织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当出现重大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时,政府有关部门、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可依照相 关规定和程序暂停市场交易,临时实施发用电计划管理。当市场 运营规则不适应电力市场交易需要,电力市场运营所必须的软硬 件条件发生重大故障导致交易长时间无法进行,以及电力市场交 易发生恶意串通操纵行为并严重影响交易结果等情况时,国家能 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可依照相关规定和程序暂停市场交易。
(十)市场监管。切实加强电力行业及相关领域科学监管, 完善电力监管组织体系,创新监管措施和手段。充分发挥和加强 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在电力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国家能源 局依法组织制定电力市场规划、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办法,会同 地方政府对区域电力市场及区域电力交易机构实施监管;国家能 源局派出机构和地方政府电力管理部门根据职能依法履行省(区、市)电力监管职责,对市场主体有关市场操纵力、公平竞争、电 网公平开放、交易行为等情况实施监管,对电力交易机构和电力 调度机构执行市场规则的情况实施监管。
六、信用体系建设
(一)建立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制度。开展电力市场交易 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针对发电企业、供电企业、 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等不同市场主体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 立企业法人及其负责人、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将其纳入统一的信 息平台,使各类企业的信用状况透明,可追溯、可核查。
(二)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年度信息公示制度。推动市场主体 信息披露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在指定网站按照指定格式定 期发布信息,接受市场主体的监督和政府部门的监管。
(三)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对于不履约、欠费、滥用市场操纵力、不良交易行为、电网歧视、 未按规定披露信息等失信行为,要进行市场内部曝光,对有不守 信行为的市场主体,要予以警告。建立并完善黑名单制度,严重 失信行为直接纳入不良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示;严重失信且拒 不整改、影响电力安全的,必要时可实施限制交易行为或强制性 退出,并纳入国家联合惩戒体系。
七、组织实施
在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 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 充分发挥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作用,组织协调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通过联合工作组等方式,切实做好电力市场建设试 点工作。
(一)市场筹建。由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根据电力体制改 革的精神,制定区域交易机构设置的有关原则,由国家发展改革 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省(区、市),拟定区域市场试点方案; 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牵头部门并提出省(区、市)市场试点方案。 试点方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专家论证后,修改 完善并组织实施。
试点地区应建立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做好试点准备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市场模式,选取组建区域交易机构或省(区、 市)交易机构,完成电力市场(含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下同) 框架方案设计、交易规则和技术支持系统基本规范制定,电力市 场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并探索通过电力市场落实优先购电、优先 发电的途径。适时启动电力市场试点模拟运行和试运行,开展输 电阻塞管理。加强对市场运行情况的跟踪了解和分析,及时修订 完善有关规则、技术规范。
(二)规范完善。一是对比分析不同试点面临的问题和取得 的经验,对不同市场模式进行评估,分析适用性及资源配置效率, 完善电力市场。二是继续放开发用电计划,进一步放开跨省跨区 送受电,发挥市场机制自我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三是视情况扩 大试点范围,逐步开放融合。满足条件的地区,可试点输电权交 易。长期发电容量存在短缺风险的地区,可探索建设容量市场。
(三)推广融合。一是在试点地区建立规范、健全的电力市场体系,在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完善推广电力市场体系。 进一步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取消销售电价和 上网电价的政府定价;进一步放开发用电计划,并完善应急保障 机制。二是研究提出促进全国范围内市场融合实施方案并推动实 施,实现不同市场互联互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竞争充分、开放 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体系。三是探索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电力期 货、衍生品市场。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