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东方宏海张家港光热发电示范园正式启动仪式、年产1万台斯特林机生产线产品下线仪式和年产10万台斯特林机产业基地奠基仪式同时在江苏张家港举行。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国产的碟式光热发电斯特林机将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规模化带动成本下降
斯特林机自1816年诞生以来,由于其热转化率高、结构简单、功率密度大等原因被视为“发动机行业的第三次革命”,同时也由于技术、工艺、成本等原因,一直仅限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当美国SES公司将其推向太阳能热发电的商业化领域后,其更被誉为太阳能光热发电“皇冠上的明珠”。
东方宏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王振声告诉记者,斯特林市场应用前景的广泛性、驱动性都表明其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斯特林产业化的推进不仅使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优化,而且可以大大地降低碟式光热发电的制造成本、安装成本和运营成本。
东方宏海公司称,10万台斯特林机产业基地投产后将可形成年产25千瓦-50千瓦的碟式斯特林机10万台的生产能力,其中太阳能斯特林发动机6万台,燃气式斯特林发动机4万台,有望成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斯特林组装、调试、检测基地。
据悉,目前,东方宏海正在履行泰国某碟式斯特林光热发电项目的订单,总规模为10.5兆瓦,需安装25千瓦碟式斯特林机共计420台,这也是中国碟式斯特林厂商首次拿到海外商业化光热发电项目的订单。
面临造价、产业配套等难题
据了解,全球近20个拥有光热运行装机项目的国家中,除西班牙和美国外,其余基本处在示范项目的阶段。在我国,光热发电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工程造价较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弱,缺乏系统集成及运行技术。
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组织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希望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培育若干具备全面工程建设能力的系统集成商,以适应后续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的需要。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光热发电领域,国内的技术和装备能力只是刚刚起步,还不具备大规模工程化实施的能力,目前所做的光热发电工程实践和规模化发展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启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对企业来说,需要在技术方面、工程建设方面、商业模式方面进行探索;对主管机构来说,也需要在政策和项目建设管理方面进行探索。
据记者了解,此轮申报的示范项目超过100个,申报的总装机超过8吉瓦,将最终筛选出总量约为1吉瓦的示范项目名单。东方宏海已将其规划开发的甘肃瓜州100兆瓦碟式槽式混合发电项目、甘肃玉门100兆瓦碟式塔式混合发电项目进行了申报。
“首先,此次光热示范项目申报并没有对技术路线进行严格的限定,但要求至少一个小时的储能配置,采取的碟式加上槽式或塔式储热系统完全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其次,从电价角度来说,我们的技术方案比单独的槽式或塔式光热发电系统的发电成本要低,经济性方面更有优势。实现规模化生产后,碟式斯特林发电系统的度电成本相比目前主流的槽式和塔式光热发电技术要更具经济性。”王振声对记者表示,“我认为国家能源局旨在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形成国内光热发电设备制造产业链,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产业化基地和产业链配套,在申报的项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探寻技术融合路线
一直以来,因中国光热发电市场的整体低迷以及碟式斯特林光热发电技术成本高、储热难等原因,碟式斯特林光热发电技术在中国的推进相对迟缓。
据CSPPLAZA统计,此轮申报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中,槽式项目总装机约443.7万千瓦,占比50.2%,平均申报电价为1.246089元;塔式项目总装机约332.5万千瓦,占比37.65%,平均申报电价为1.239914元;碟式项目总装机56万千瓦,占比6.34%,平均申报电价为1.248675元;菲涅尔项目总装机约51万千瓦,平均申报电价为1.206657元。
王振声称,东方宏海的子公司——大连宏海早在2011年就开始潜心的研发斯特林机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制造技术,2013年在形成宏海能源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聘用了美国前SES公司的核心专家团队,以及欧洲斯特林方面的优秀人才,在宏海原型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设计改进、工艺变更、产品优化。
作为东方宏海的外聘专家,大卫·斯劳森告诉记者,随着斯特林机在中国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中国太阳能热发电的经济性或将得以极大提升。
大卫·斯劳森表示,东方宏海在实现斯特林“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也从“模式创新”上进行了规划与践行,通过技术整合和技术集成,与美国戈萨莫公司、美国太阳能储备公司共同开发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技术融合模式,采用“碟式斯特林+槽式(含塔式)熔盐储热”这一技术路线可以实现太阳能的连续、可调峰、智能化的发电系统,这或将改变中国未来的太阳能热发电市场格局。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