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到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将首次访问中国。这是奥巴马首次来到中国,是他的发现之旅。在参加三场官方会见和一场国宴之外,奥巴马还将游览北京城并与上海青少年进行座谈,设法接触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奥巴马这次访问将在中美关系更加对称的背景下展开,它的成果也有望将中美关系推向更高的阶段。
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体现在两国学者看待此次访问的态度上。清华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和布鲁金斯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侃如(Ken Lieberthal)都认为:此次访问前的两国气氛比往届美国总统访华前要好,都承认奥巴马面临的美国国内形势依然严峻。
但这两位接近中美政治决策层的学者对于奥巴马访华的议题侧重则略有分歧。孙哲认为国际金融改革和台湾问题将是中方首要关心的话题。李侃如则更强调气候变化和反恐。
这些分歧正反映出中国对塑造中美关系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中美关系也越来越对称。
不指责、不要求,奥巴马此次将“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踏上中国国土完成他的“倾听之旅”。
“最融洽”的访华时机
《21世纪》:奥巴马首次访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孙哲:特点是奥巴马因为国内枪击案将整个亚洲行程推迟。另外,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今年交流密切。奥巴马访华时的中美关系也和小布什访华时不同了,当时中美关系面临一些困难问题。911改变了整个国际形势,台湾问题当时也比较突出,还有南海撞机事件。
所以奥巴马访华和小布什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奥巴马至少还是在中美关系相对比较融洽的气氛下访华的。美国国内基本形成一种共识,和中国搞好关系是符合美国自己国家利益的。
中国国内对美国总统的态度也不一样了。奥巴马当选的时候,北京也出现了奥巴马热。街上有卖关于奥巴马的纪念品,T恤衫上印着奥巴马头戴五角星帽。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开始有一种亲近感。
李侃如:首先是中美关系在这届美国政府上开局良好。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已经见过很多次面。在两国元首访问(对方)之时,奥巴马与胡锦涛已经相互比较了解。
与克林顿总统当年首次访问中国(1998年6月)之前相比,现在华盛顿围绕奥巴马访华的政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当年华盛顿对华政治气氛是非常不平和的,当时华盛顿甚至发生了一场大辩论,关于克林顿总统能不能在天安门前拍照。在克林顿访华前10天的时候,华盛顿最关心的是人权问题。
中美关系经历了快速发展,中美关系对抗减少了。奥巴马入主白宫之后,我们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次最平稳的过渡。这是从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平稳过渡。
这也促进访问性质的变化,它反映在中美要谈的问题上。这次中美要谈的问题更多的是全球性问题,而不是局限于双边问题。
奥巴马的“议程表”
《21世纪》:奥巴马将于17日上午与胡锦涛主席会谈,18日上午与温家宝总理会谈。据你所知,会谈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孙哲:首先是国际金融危机下,中美两国怎么更进一步合作。双方已经多次谈到IMF改革和经济刺激计划协调。
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之前,双方肯定会就这四五个重大问题进行一系列会谈。包括国际金融改革、双边经贸关系、气候变化、能源。双方会直来直去,不会打太极拳。因为双方都了解彼此的立场。
这一次,中国有可能(主动)向美国提出要求。比如在气候变化方面,中方还是希望美国做出一些表率,如率先减排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所以,哪怕是在气候变化这一个方面,奥巴马也会面临中国提出的一些让他为难的要求。而他还不得不跟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前达成一个协议。
当然首脑会谈不会谈得那么具体,只不过是表现出一种精神。奥巴马继续保持谦逊的态度,也会赢得中国人民的好感。这样的话,双方未来合作可能更顺利一点。
李侃如:这次访谈的话题更多是全球性问题,而不是双边问题。首先是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其次是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还有反恐问题,包括阿富汗、伊朗,甚至一定程度上巴基斯坦(也属于会谈范畴)。这些问题都存在双边的维度,但是更多是放在全球问题的视野下来看的。
我认为,对于任何想去分析这次访华的人来说,这次访问肯定是会强调:中美关系更多的是围绕全球性事务展开的。中美关系的好坏也会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这至少是平行用力,而不是对抗。
清洁能源合作破题
《21世纪》:奥巴马在访华之前面临的国内形势是怎么样的?
孙哲:他在国内做了这么多事,但是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医疗改革法案众议院虽然通过了,参议院的法案前途不明。不管怎么样,奥巴马为此亲自拜访国会,使尽浑身解数,在国内政治上希望能够有一些作为。
在外交上,他当初提出的几个战略或多或少取得成就,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外交上提出3D战略。一个是联合防卫(common defense),让欧洲和日本结成更统一的反恐联盟。第二是全球发展,在全球提议美国的富裕和安全与其他国家的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