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自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经过去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里,“光伏”正在逐渐变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光伏产业已经快速成长为世界工业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中国的光伏产业也已经连续多年雄居世界第一位。
十年,在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正是在这十年里,中国的光伏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一步步地走向了世界的顶峰。与此同时,经过十年来各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配套环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对完整的光伏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一个中国的、可以引领全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上述发展环境的培育下快速成长。
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光伏的深远意义日益深入人心。十年前,《可再生能源法》刚刚开始实施,光伏在普通百姓眼中还只是一个生涩的概念性词汇,社会认知度极低,而光伏技术的应用普及度则基本谈不上。
十年后,随着新的能源革命的来临,人类社会正在向一个全新的可再生能源时代过渡,各国都在积极行动,加速推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产业竞争的焦点,用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已成为一个大势所趋的国际潮流。随着这股大潮,人民群众有了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人民群众对空气污染深恶痛绝,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可再生能源、了解了光伏。从城市到农村,光伏的技术知识及其应用知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光伏的普及度迅速扩大、蔓延,光伏应用正在逐步走向家庭,从而形成了光伏产业发展的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级领导对光伏产业予以了高度关注。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场合的郑重承诺以及中国政府向联合国递交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文件中,都承诺了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要达到15%、20%的能源转型目标。光伏产业则由于将在实现上述承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调研光伏产业发展情况并做出重要批示,从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领导到各地方政府领导,很多人说起光伏产业都可以侃侃而谈,非常熟悉,并在具体工作中予以了高度关注,这在一个具体产业的发展中还是不多见的。
再次,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在这十年里,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发〔2013〕24号文件《关于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2013年7月15日发布之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等机构支持和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密集出台,其范围包括了产品制造、市场应用、财税、价格、补贴、土地管理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相关方面,迅速地营造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互补配套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积极支持光伏产业及市场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已有18个省级、38个地级以及21个县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光伏产业支持政策。
最后,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与十年前的相对冷清相比,当前各种与光伏产业相关的会议及有关活动遍地开花、比比皆是,密集度高时几乎天天有会议及相关活动。包括社会主流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体和咨询机构广泛关注光伏产业直至信息爆炸的程度,“两会”召开期间与光伏相关的提案及新闻屡见报端,太阳能光伏已经成为网络的热门检索词汇,其出现频度之高令人咋舌,光伏产业正在日益深入人心,光伏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得到极大的改观。
市场环境营造新格局
国内光伏市场快速成长,装机量跃居全球第一位。
200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只有5MW,仅为全球当年新增装机量1.4GW的0.36%;其中德国、日本、美国2005年的装机量分别为837MW、292MW、102MW,中国仅为德国的0.6%。2005年中国累计光伏装机量70MW,仅为当年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5.17GW的1.35%。
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15GW,同比增长41.5%,占全球新增装机量53GW的28.3%,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第一位。
2015年,中国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43GW,占全球累计装机量236GW的18.2%,首次跃居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第一位。
2005年,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95%以上出口到海外;2015年,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自我消化率已经超过1/3,所谓“两头在外”中的中国光伏电池产品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局面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此外,国际市场格局变化加剧,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
十年里,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面对的传统国际光伏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光伏国际市场已从发达国家延伸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增强,市场范围已经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其中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土耳其、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北美均出现了较快增长;全球光伏应用市场的重心已从十年前的欧洲市场转移至中、美、日等市场,中、美、日、英合计已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左右;新兴市场如印度、拉丁美洲诸国及中东地区则亮点纷呈。欧洲市场已从十年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70%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20%以下,亚洲市场快速成长并在2014年占比超过了50%。
制造及配套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一是主要产业链生产环节齐头并进。
2005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只有200MW左右,占全球1.8GW产量的11%,仅为日本当年产量的1/4左右,排名位于日本、欧洲之后,最大企业无锡尚德的产能刚刚进入100MW行列;中国多晶硅产量约80吨,仅占当年全球太阳能电池耗硅量2.87万吨的0.3%,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所需的多晶硅95%以上需要通过进口解决,这也正是所谓“两头在外”中的多晶硅供应在外。
2015年,中国多晶硅产量16.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34万吨的48.5%;硅片产量48GW,占全球总产量60.3GW的79.6%;电池片产量41GW,占全球总产量65.5GW的62.6%;电池组件产量达到45.8GW,占全球总产量60.2GW的76.1%。
上述四个制造端主要生产环节产量均连续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各环节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国。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至少有16家企业产能超过500MW、12家超过1GW; 2005年~2015年,中国累计生产太阳能电池169GW。如今,每兆瓦晶硅电池生产线工艺设备的投资已经下降至最低60万元以内;光伏发电平均建设成本由20元/瓦以上下降到8元/瓦以下;多晶硅自给率已超过50%,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发生了重大改变;从2008年至2013年,每千吨多晶硅生产线投资由7亿元~10亿元下降至2.5亿元~4亿元,目前有的企业已经控制在1亿元左右。
二是配套产业链环节取得重大进展。
在生产线专用设备方面:2015年中国光伏设备行业总营收约为80亿元,光伏设备相关企业数量达到8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目前,中国光伏设备企业从硅材料生产、硅片加工、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的生产,以及相应的纯水制备、环保处理、净化工程的建设,到与光伏产业链相关的检测设备、模拟器等,已经具备成套供应能力,部分产品如扩散炉、管式PECVD、单晶炉、多晶铸锭炉、层压机、检测设备已经有不同数量的出口。目前,一条100MW生产线的工艺设备的投资,仅需要6000万元左右,而在10年前,大约需要1.6亿元~2亿元。
在专用材料方面:目前,铝浆供应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国内从事光伏铝浆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有20多家;国内背面银浆市场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仅儒兴和光达两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即达到50%以上;传统的国外背板企业市场份额正在下降,国产背板供应商正在整体崛起,苏州赛伍于2014年跃居全球背板出货量第一位;我国光伏EVA胶膜已实现国产化,自给率已达到95%以上,2015年我国EVA胶膜产量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仅杭州福斯特一家产量即达到2.9亿平方米,约占全球市场的4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白压花玻璃生产国,全世界93%的晶体硅光伏组件采用中国生产的光伏玻璃;中国已经占据全球边框市场的80%左右,爱康金属连续9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5%以上,居全球边框行业之首;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支架生产基地,中国生产的支架占据全球的份额50%以上。
三是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健全。
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全联新能源商会等行业组织之外,一批与光伏领域相关的企业联盟、分会、中介组织以及地方性行业组织不断涌现;与光伏领域相关的专业媒体、专业咨询机构、专业分析人士层出不穷;相关标准制修订速度正在加快,检测测试认证机构正在逐步健全。
总之,通过这十年,中国的光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为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相信,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中国光伏产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续写往日的辉煌。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