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的五年,历史不经意完成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叙述──我国以连续3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的成就讲述着能源结构优化的提速,也以跃居世界第一的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展示了清洁能源是如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十三五’时期,中国每年将新增1500万千瓦到20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继续保持全球最强劲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掷地有声的话语,宣示了信心,吹响我国光伏产业踏上“十三五”新征程的号角。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更高的起点,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整装抬首,顿觉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思考已经不再是如何赶超世界,而是如何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有望达1.6亿千瓦
“十三五”光伏产业发展的卷轴倏然铺开,不难窥出其少了“突击情结”,更远离了“运动式”思维,多了沉稳练达,多了科学理性。数字背后蕴深意。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规模发展指标,到2020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6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太阳能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集热面积保有量达到8亿平方米。
与规模相比,电源结构也值得关注。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约为7%,在新增电力装机结构中的比重约为15%,在全国总发电量结构中的比重约为2.5%。
采集金色阳光,掇菁撷华之后的绿色热能,也将幻变成百姓人家的一抹光亮、冬日里的一份温暖。根据结构发展指标,到2020年底,我国将实现全国城镇建筑和广大农村地区民用热水、集热面积保有量2亿平方米;供热采暖、制冷空调系统集热面积保有量1.96亿平方米;大型区域供热站示范项目200座,集热面积保有量400万平方米;工农业供热应用集热面积保有量1.5亿平方米。
披光而行,行路至此。站在能源革命兴起的机遇期,直面“十三五”的任务压力和使命召唤,准确研判当前光伏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对我国今后做好光伏产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经历10年的积蓄和近5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是在大气污染和减排目标压力下,光伏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未来从替补逐渐走向替代,将面临其他各类能源的竞争,市场消纳压力更趋严峻。
来路镌刻着慎行与理性,而去程愈发饱含着筹谋和希冀。比规划目标本身更值得期待的,则是贴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以及日趋优化完善的建设布局和运营模式,这才是光伏产业发展红利之源。
对此,国家对于“十三五”时期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明确指标,比如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3%以上、20%以上和20%左右。
光伏产业发展将获多重政策支持
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启动以来,基础调研紧锣密鼓,编制部署逐步铺开,示范试点渐次向纵深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随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配套措施落地生根,一份光伏产业发展蓝图正在孕育迸发。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开局之年首季,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已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光伏领域开出一剂剂破除顽瘴痼疾的良方。其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平衡发展,大道行思,革故鼎新;切实解决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问题,履机乘变,奋发有为。
不断深化的战略布局,铺就光伏产业的理性轨道———持续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体系,快速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化利用水平。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地促进光伏多元化应用;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东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结合送出通道,推进大型光伏基地建设;综合土地和电力市场应用条件,积极打造光伏发电综合利用、电价改革等示范基地。
清晰明确的“施工图”,引领热发电产业稳步推进———加速推动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和示范推广,促进太阳能热发电产业迈向成熟。加强太阳能热发电规划工作,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已建成示范项目的经济性和管理水平;依托相关电价政策研究和制定,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环环相扣的推进链条,保障规划举措落实落地———进一步规范太阳能热利用市场和服务体系。依据太阳能资源分布、气候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能源需求等情况,以及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化前景等因素,因地制宜,加快新型利用方式的产业化和多元化进程,培育新的增长点。统筹规划、研究制定国家太阳能利用规划;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发展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行业创新、健康、持续发展。
从定向调控到结构优化,从创新驱动到内需发力,我国光伏产业的“十三五”步伐,在一个又一个工作节点的清晰标注下,在一份又一份支持政策的护航保障下,扎实稳健向前迈进。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