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襄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2016-07-05 世纪新能源网148970
核心提示:为落实《襄阳市关于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襄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十三五期间国家新能源产业
为落实《襄阳市关于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襄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十三·五”期间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期以及《襄阳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订襄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

一、行动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新能源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2010年我市仅有4家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2家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工程企业、1家逆变电器生产企业、1家智能电网绝缘子,工业制成品只有追日电气有限公司的光伏逆变器和国网合成绝缘子公司的绝缘子,没有新能源并网发电。到2015年底,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家,其中制造企业6家,光伏逆变器、合成绝缘子、光伏组件、光伏减速机各1家,其他制造2家;能源企业7家,生物质能并网发电企业2家,余热发电并网企业2家,垃圾发电企业1家,污水制沼发电企业1家,风电并网1家。光伏并网发电537万千瓦时,风电并网发电8870.5万千瓦时。光伏逆变器产量提前1年翻两番,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绝缘子成功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国内首条全自动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投产,分布式光伏家庭产品获得市场高度认可。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企业产值达到32.9亿元,为2010年的16倍。

同时,襄阳市的新能源产业的底子薄、规模小、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随着产业的倍速发展也更加突出。襄阳市的适合风力发电的区域多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没有输变电接入设施的偏远山区,且风力资源不稳定。在目前的法规和自然条件约束下,汉江沙洲及沿江开阔地的地质状况和防汛要求等暂不适宜大规模布局风电设施,汉江受航道影响,难以像海上风电一样建设水上风电场。襄阳的有效光照时间在1200-1600小时左右,在国内属于光伏资源相对较弱的三到四类地区,不适合发展大型光伏发电设施。对山区贫困户的光伏扶贫与搬迁扶贫的长远性矛盾也需预先考虑。从全国范围看,襄阳在新能源政策、设计、制造和应用等领域还没有足够的名气,新能源制造业招商引资任务艰巨。

二、背景分析

全球水能超过100亿千瓦、陆地风能超过1万亿千瓦、太阳能超过100万亿千瓦,开发其中的万分之五就可以满足人类社会的能源需求。但全球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分布上不均衡,清洁能源只有就地转化为电能才能实现便捷高效的利用。《国家电网公司促进新能源发展白皮书》披露,国网公司每年将建设2700万千瓦新能源并网工程,保障2020年前风电年均新增1700万千瓦、光伏发电1000万千瓦装机规模的并网。“十三五”期间初步规划全国年均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000万千瓦左右,风电总装机预期达到2.5亿至2.8亿千瓦。

随着政府对新能源的重视和平价上网的渐行渐近,光伏的快速爆发指日可待,国内每年潜在新增需求在30GW以上,空间极大。成本的下降幅度与速度出乎意料,过去单位千瓦投资高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光伏发电,下降了10倍多,目前1元/kW·h的标准电价在资源尚可地区已经可以正常赢利。2015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和制造业各环节都有较大增长,光伏行业复苏迹象明显。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新技术领域,与光伏发电相比同等装机规模下,无论是发电效率还是电源的稳定性都比较高。随着国家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启动,光伏之外另一种大规模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即将凸显。

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提出发展新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预计全球生物质及垃圾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到150GW。

生物质发电能有效带动农村生产模式和用能方式的转变, 据测算,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厂的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新增产值近亿元,年消耗农作物秸秆约20万吨,可为农民增加就业岗位100余个,增入达到6000万元以上。运营一台25MW千瓦的生物质发电机组,与同类型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

国内主要家电企业均已开启新能源空调研发进程,新能源中央空调和太阳能直流空调已经面市并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分布式和集中式的新能源冷热暖三联供将取代传统空调,集中供热方式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万亿元的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包括“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之“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的任务是实现新一代光伏、大功率高效风电、生物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智能电网、新型储能装置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综合应用体,促进相关技术装备规模化发展。

三、行动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碳交易示范试点工程为先导,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完善分布式光伏产业链,打造中部光伏组件和逆变器研发制造基地。加快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积极推动储能装置等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汉江流域储能及分布式能源利用和新能源家电设计、研发、制造为一体的创业创新中心。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从襄阳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现实需求出发,利用政府采购、基金扶持等政策,引导创新资源向新能源企业集聚。

坚持技术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引进,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襄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提升生产工艺水平,突破装备研发瓶颈。

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企业做优、做强,拓展产业链,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坚持示范带动。开展新能源产品示范、应用和推广活动,培育新能源产品市场,壮大新能源产业。

(三)发展目标

2018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三年翻两番。新增2家2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亿元以上企业。培育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5个知名品牌。

分布式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逆变器产量突破1吉瓦,组件产量突破1吉瓦,太阳能电池片产量突破1吉瓦。风力发电装备制造进入批量化生产。空气动力、磁动力等非常规动力能源及装备研发、生产和示范有重大突破。

清洁能源电力达到15亿千瓦时的供给能力,其中风力发电5亿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发电5亿千瓦时 秸秆发电2亿千瓦时,余热发电2亿千瓦时,其他新能源发电1亿千瓦时。

形成“环带分布、多点支撑”的新能源应用区域、建成高新区光伏产业基地,打造全国知名的光伏组件、逆变器生产制造基地。



四、重要举措

(一)加快储能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储能装置技术攻关和大型储能电站试点示范,形成中国储能装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二)推进智能电网相关制造。推进相关电气行业转型升级,初步建成社区智能微网、工业园智能微网和公共服务类智能微网三大示范性智能微网系统。

(三)鼓励新能源利用。沼气液化和沼气发电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沼气发电和沼气液化项目、一批城镇厨余垃圾发电和有机肥一体化项目、一批城区污水综合处理利用和制沼项目。完成一批10MW以上装机容量的风电场建设、一批以上10MW装机容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

(四)优化地源热泵发展。完善地源热泵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地源热泵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全国最适合地源热泵利用的优势地区和地源热泵技术创新发展先行区。

(五)积极开发新能源家电。大力扶持新能源技术与家电升级捆绑式开发,着力培育新能源家电产业集聚区,开展新能源家电推广应用示范。

五、项目建设

(一) 重点推进新能源制造项目达产

重点推进晶日光能科技300兆瓦全自动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和光能博物馆项目、宜城兴威新能源分布式太阳能设备制造项目、湖北冠能光电科技光伏制造和发电项目、湖北谷城瑞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谷城生物质成型燃料项目以及中兴绿色技术湖北有限公司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襄阳恒旺集团醇基燃料项目、宜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15万吨生物质柴油项目等制造业项目快速建成达产。

(二)有序建设新能源利用工程项目

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和光伏扶贫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中国风电集团1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汉能襄阳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老河口10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地面光伏电站项目、湖北军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漳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老河口100兆瓦太阳能光伏项目、追日电气老河口1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及电站项目、湖北英利能源老河口100兆瓦农光互补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山东鲁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河口1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湖北能源集团老河口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湖北华电集团襄城风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浙江同景科技宜城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新鄂西化工6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襄阳茗峰电力南漳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追日电气南漳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襄阳明荷光电材料谷城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保康县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合力布局风力发电,加快完成15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国风电集团襄州15万千瓦风力发电、中国风电集团枣阳4.9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金风科技保康1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龙源电力保康4.84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三峡新能源保康16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华润集团、中国风电、华电集团枣阳风电项目、华润风电宜城风电项目、北京天润南漳20万千瓦风电项目、华润南漳3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保康国电光伏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

审慎推进生物质能项目建设和其他新能源勘探开发。重点推进枣阳安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生物质发电工程项目、海南正源盛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宜城沼气发电、恩菲科技襄城垃圾发电项目、保康县页岩气勘探开采项目。

(三)加快新能源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招商

重点引进光伏电池生产、逆变器、组件封装和太阳能系统集成工程等重点项目;低风速、微风发电风电电机总成企业以及主轴承、齿轮箱、偏航系统和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件制造企业。

鼓励引进生物质能装备和生物质燃料油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项目;核电装备、水电机组以及其他类别新能源电源、储能、热源和光源利用装备的快速发展。

加快引进新能源家电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创业团队,引进相关钣金、电缆、芯片、管阀、电控、保温、涂装等产业链配套项目的同步集聚推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与目标考核

把新能源项目建设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和市工业促进委员会统筹协调督办范围,市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推进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确保目标实现。各区、县(市)政府要按照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落实方案,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增加财政投入和产业基金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市级配套资金。对新能源装备国产化、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加快落实市本级相关科研、投资、技改、品牌等资金扶持或补助政策。安排财政扶持资金对使用本地产品进行分布式新能源项目业主给予适当补贴。优先支持襄阳市新能源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鼓励成立民间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参与新能源制造和相关项目建设。

(三)加大政府采购与市场培育

建设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将新能源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优先使用本市分布式光伏产品。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购买《重点推荐的襄阳市新能源产品目录》产品零首付分期付款金融服务,鼓励本市产品市场开拓。与中国新能源技术协会、中国发明家协会、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在襄阳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孔明杯”新能源产品设计大赛,提高襄阳在业界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推进扶优引强与战略合作

优化投资环境,以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以及知名品牌企业到襄投资,强化企业的根植性和辐射性。以担保、融资、低息贷款等金融手段为主,大力扶植本地优秀新能源企业做强、状大,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联盟。落实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战略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专业化配套能力。

(五)申报行业规范和产品标准

按照工信部行业规范管理有关要求,组织企业申报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对尚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新能源产品,尽快研究制订企业标准和产品测试标准,积极申报国家推荐标准或强制标准。































附件二:

襄阳市新材料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



为落实《襄阳市关于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襄阳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十三·五”期间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以及《襄阳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订襄阳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

一、行动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新材料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研发实力不断增强,技术成果产业化成就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从2010年的96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205亿元,基本实现了翻一番的预期目标。企业数量从2010年底的19家成长到2015年的46家。新材料产业结构从三家企业所占比重超过90%、其中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材料占70%,其他材料绝对弱小的格局,逐步调整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占半壁江山、金属结构材料占三分之一、特种玻璃、陶瓷耐材、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和其他功能材料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新材料对我市汽车工业、装备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保障能力逐渐增强。

我市新材料重点企业在细分市场和研发方面优势明显。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继续保持国内3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回天新材继续保持胶黏剂领域行业领军地位,三三电气、汇尔杰玻纤、精信催化剂、台基半导体在细分领域的产量继续保持国内甚至亚洲第一地位,金环股份玻璃纸保持行业前三名。汉江弘源碳化硅、三沃航天薄膜、南洁高分子、盈汉泰竹纤维复合材料等一批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依托航天42所成立了襄阳市新材料公共技术平台,企业成立的省级技术合作平台达到13个。

同时我市新材料发展存在企业发展极不平衡,三家龙头企业占四分之一的比重,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军工企业和上市公司,其他企业的研发主要靠技术合作。材料企业同质化低端化现象突出,50家金属材料企业,钢结构企业占有16家;低端有机硅企业仅枣阳市就有40家,规模以上不到10家;104家建材企业约170亿元产值绝大多数集中在加气混凝土和多孔蒸汽砖领域,不适合纳入新材料产业统计。缺乏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核心产品,围绕某一种新材料形成百亿终端消费产业链的设想路途较远。缺少行业高端领军技术人才,尚未形成以襄阳为中心在全国有影响的新材料研发热点。新材料的产业企业规模较为弱小,平均产值只有4亿元,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背景分析

整体上看,我国新材料存在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国内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种类也比较少,而且一些高端新材料的生产在国内几乎还是空白。因此,现在我国新材料投资的大都是中低端产品,目前部分中低端新材料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风险。中国新材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也是担负着中国参与国际水平分工、夺取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重任的第一大领域。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中“高端材料”的发展重点是大力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磷化铟、碳化硅等下一代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钒钛、高温合金等新型结构材料,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合成新材料等。

新材料产业发展两大主要任务,一是新材料产业要面向“两个市场”,统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其他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及新材料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引导推进,通过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二是发展新材料产业,要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既遵循新材料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和新兴产业链构建的客观要求,也要创新新材料产业协同培育壮大的组织模式和发展途径。

新材料企业是要敢于进行商业模式大胆创新,明确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借助资本和市场力量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

高分子材料发展正逢其时。20世纪后半期,高分子材料在用量上已超过金属与陶瓷材料,成为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材料。高分子材料覆盖了从医用到食品,从包装、家居到交通工具等各个领域,但其也带来了环保及回收方面的问题。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性的环境、能源、医药等诸多挑战,高分子材料将更加凸显其轻质、多功能等特点,在能源、水资源、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但这同时也对高分子科研及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结构高分子材料方向,聚烯烃的合金化、高性能化及多样化成为我们在汽车、轨道交通及家电、居家建筑材料等家用材料领域的主要选择。

生物基高分子是一类以生物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经过生物或化学过程合成的高分子。以生物基高分子为基体树脂而获得的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和涂料统称为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避开石化资源的依赖性,具有低碳环保的优势,是一类具有可替代石化高分子材料的潜力的材料,然而目前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使用量还不足高分子材料的1%。因此,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将会是高分子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高分子材料产业大国,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高分子材料产业大而不强。突出表现是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大量进口。当前国内企业研发的一些先进控制系统为高分子材料生产智能化提供了可能。其中,浙江精诚模具机械有限公司首创了平模头流体可视化智能系统(简称微互系统),实现了挤出成型的智能化制造。

新材料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新材料产业界公认的十大未来最具潜力的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纤维、轻型合金、碳纳米管、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功能薄膜、智能材料、生物材料、特种玻璃。其中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也是十三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新材料产品。

三、行动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材料需求为主攻方向,促进化工、钢铁、建材和矿业等行业转型升级,拓展轻合金、有机高分子和电子化学品产业链,着力打造汽车轻量化产业、先进高分子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和生物质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以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为突破口,加强院校学科建设和企事业单位研发中心建设,为新材料产业向高端跃进和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创新团队和技术成果,形成汉江流域“新材料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中心”。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性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强个性化政策扶持,促进新材料产品快速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加快与应用市场协同发展。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鼓励新材料企业实施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兼并重组和加盟入链,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率先推进汽车轻量化材料、高分子和电子化学品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以及生物质新材料集群化发展。

自主研发,开放合作。加快高等院校和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建设,完善襄阳市新材料公共技术平台的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创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积极开展与工信部七所院校、中科院系统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以技术成果产业化普及提高襄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遵循新材料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保障型供给向引导型发展转变,不断提高新材料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石和先导作用,逐步形成“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消费”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市矿业、金属制造、化工、建材、塑胶、陶瓷玻璃、电工电料等大宗原材料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新材料产业。推进大材料行业向产业集中度提高、利润率提升和产品差异化发展,深化新材料产业的智能化制造,积极有序促进“互联网+”跨界整合。

(三)发展目标

推动新材料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到2020年新材料产值接近400亿元,产业规模再翻一番。新增10亿元以上新材料企业10家,龙头企业的平均产值超过20亿元,产业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更加明显。新材料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业技术智能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原材料企业和基础制造企业的新材料产品比重不低于30%。新增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初步完成新材料创新体系建设。

四、重要举措

(一)加快引进新材料投资主体和技术团队

重点引进车身轻量化合金钢材料及加工成型技术、车身轻量化无机纤维与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及成型技术,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以及轻型合金与陶瓷复合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汽车、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和零部件投资主体。

着力引进资金和技术推动传统材料转型升级和材料的循环利用,开发矿产资源的综合性利用技术,延长矿产资源产业链,大力推进结构性和功能性矿物新材料的精深开发和清洁生产。

加快引进石墨烯、碳纤维、3D打印、传感器、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前沿新材料领军人才及其专业化团队的步伐,形成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技术高地、电子化学品研发的区域中心。

(二)推动重点企业重点新材料品种的发展

1.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特钢方面,加快立晋钢铁和武钢襄阳新材料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在汽车用轮辋钢、弹簧钢、模具钢、钢结构等领域保持优势;合金结构材料方面,重点建设三六一一有色金属产业园,快速扩张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相关制造,推进钒氮合金、镁合金、铝镁合金、钛合金等结构材料产业化。加大纳米材料、磁性材料、3D打印粉、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和生物质材料的集聚发展。

2.无机非金属和先进高分子材料

新型光学功能材料方面,重点支持光电股份引进下游元器件和产品制造厂商,拓展产业链;新能源关键材料方面,重点支持华虹高科等企业发展正极材料前驱体及衍生产业;绿色节能建筑材料方面,重点支持汇尔杰玻纤、诚铭玻璃、统领科技、盈汉泰竹复合制造等企业发展玄武岩纤维、特种玻璃以及水泥助磨剂、竹纤维等新型建材;基于特色矿产资源的无机化工材料方面,依托兴发集团、龙蟒集团、精信催化剂、大冶有色和回天胶业,大力发展有机硅、磷酸盐系列、脱硫催化剂、高性能工业粘胶剂和钛白粉等精细化工材料;合成纤维、塑料、树脂与复合材料方面,支持金环股份、国网绝缘子、南泽汽车复合材料、南洁高分子、航宇嘉泰、航天42所等企业发展先进复合材料产品。

(三)完成五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布局

建设高新区汽车轻量化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工程塑料制品、汽车用钢深加工、轻合金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光学功能材料;建设余家湖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水性高分子和新型建材;建设枣阳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摩擦材料产业集群、有机硅产业集群和金红石综合开发与利用;建设谷城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资源再生型金属及合金材料、新型建材、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建设南漳磷-硅-钛新材料产业基地、生物质建材基地。

(四)加快汉江流域“新材料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中心”建设。组织专家进行相关科论证,建立为汉江流域13个地级进行材料产业进行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技术成果共享的机制,集聚13个地级市的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力量,加快电池材料、储能材料、石墨烯、碳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前沿新材料战略布局,促进相关各方联合进行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形成以襄阳市为中心的新材料创新研发高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

五、重要项目

(一) 重点推进32个项目达产

湖北科瑞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玻纤和工程塑料项目,襄阳南洁高分子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薄膜和薄膜设备制造项目,湖北融润科技有限公司钢带增强聚乙烯排水管生产设备制造基地及钢带增强聚乙烯排水管生产示范中心项目,回天胶业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胶粘剂和密封胶项目二期项目,襄阳汇尔杰玻璃纤维有限责任公司400吨玄武岩纤维项目,湖北平凡矿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钒氮合金生产线项目二期,湖北合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航空涂装新材料项目,湖北美往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电子玻璃耐火材料生产,宜城市骄阳钙业有限公司3万吨/年纳米级重质碳酸钙粉体功能新材料,谷城利拓矿业有限公司钒、钛磁铁矿开采项目,襄阳市金至臻新型材料公司微晶玻璃板材和陶瓷复合微晶玻璃板材项目,襄阳仁泰耐火材料公司年产30万吨耐火材料项目,湖北中钢金鉴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炉衬材料项目,湖北鹏威塑业有限公司塑料管材及电工电料生产线项目,湖北美亚达鹏威管业有限公司聚乙烯管材生产线项目,湖北美亚达新型建材集团公司年产300万平方米节能保温装饰一体板项目,襄阳领军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光电子高分子膜材料建设项目,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中山新同盛塑料公司塑料合金项目,罗斯柴尔德防护涂料(武汉)有限公司特种防护涂料生产项目,兰州三环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湖北银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全生物降解膜项目,恒天金环新材料新上莫代尔纤维项目,湖北龙耀汽车玻璃有限公司70万套高档汽车玻璃生产线项目,鼎鼎电气PE燃气管生产项目,枣阳市顺强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优质钢化玻璃生产项目,深圳市粤海电信技术有限公司千吨级注塑成型、模具加工及SMT贴片加工项目,湖北科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骆驼集团新能源汽车电池及耐磨塑料管材项目,深圳亮晶晶电子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套裸眼3D触控显示一体化模块项目,武钢集团襄阳重型装备材料有限公司20万吨模具钢项目,广州市源煌金制品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不锈钢钢管项目。

(二)积极推进11个策划项目落实

襄阳市高新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月产能为12万片玻璃基板的第10.5代TFT-LCD显示器项目,襄阳市高新区福建福日集团 LED照明生产项目,襄阳市高新区杜邦(中国)电子材料和交通设备电子生产项目,襄阳市高新区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机轮刹车系统项目,襄阳市高新区加拿大庞巴迪宇航公司航空内饰材料项目,襄阳市高新区哈飞公司航空铝材项目。枣阳市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园、硅化工研发中心建设项目,金红石开发利用科技创新项目,新兴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机械有限公司有色金属制造产业园项目,襄阳市兴伙实业航材机电工业园项目,湖北昆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北方新型材料生产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把新材料发展纳入市工业促进委员会重点督办协调内容之一,每月将定期将有关项目进展情况报有关市领导,不定期将项目推进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提报相关市领导。不断补充更新新材料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针对重点发展领域,聘请国内外专家,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各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合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倍增发展。

(二)强化政府资金引导,完善投融资体系

建立新材料项目动态数据库,对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优先导入汉江产业基金,引领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引进相关创投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研究设立社会化管理运作的新材料产学研合作基金,支持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

(三)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新材料批量化生产

研究出台《襄阳市关于在新材料领域实行首批量奖励的有关政策》。针对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产品、对企业开发的新材料新产品以及使用新材料开发的新材料制品,在我市首次进行批量化生产的产品进行重奖。并结合国家关于即将出台的新材料“首批次”的有关政策为企业相关财产进行投保。

(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不断完善襄阳市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与工信部所属院校、驻省院校、中科院系统合作,共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投资的专业化服务公司,促进我市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材料产业的倍增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加快军民双转新材料产业化发展。

(五)引进和培养人才,智力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

加强与央企、中科院、跨国公司等对接,建立“以项目引人才,以基地聚人才”的机制,引进领军的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积极推进襄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技能产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教育与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

(六)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实现绿色发展

加大资源地质勘查力度,加快矿产资源的成分利用和结构功能利用研究开发,增加资源有效供给。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打击滥采乱挖,提高资源回采率。积极开发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促进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