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夏季居高不下的气温,让不少人叫苦连天,可开化县华埠镇新青阳村村民童棠根的脸上却洋溢着笑容:“往年的夏天光电费就要交上百元,今年装了光伏发电,平均每月能收益350元左右,预计年收益能达到4000多元!”童棠根是开化县首批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村民,利用自家屋顶投资建设的3060瓦光伏发电系统于今年2月并网发电。
为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7月下旬,衢州市正式启动了“金屋顶”光伏富民工程,截至8月底,开化、龙游二县作为该富民工程试点县,将有2000户农户的屋顶成为光伏发电的首批“金屋顶”。
“十三五”期间,衢州全市将建成6个新能源综合应用小镇,建设省级光伏发电综合示范基地,完成农村屋顶光伏建设16万户以上,装机48万千瓦(每户按3千瓦测算),投资约39亿元,其他建筑屋顶(含机关、企业、工商业、学校、医院等),建设光伏260万平方米,装机26万千瓦左右,投资21亿元。
发展绿色光伏产业正当时
光伏新能源产业是我市的战略新兴产业。2015年,衢州的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00多兆瓦,较上年增长800%,投产后装机规模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的光伏制造产业集群也已初具规模。全市现有光伏产业企业8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5家,产值达19.02亿元,已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去年以来,光伏企业的开工率大幅度提高,多晶电池片、光伏组件生产企业订单充足,尤其是多晶浇铸炉和线切割机几乎全部发挥产能。
在开化,光伏生产多晶片的产能每月达1000万片以上,且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
开化工业园区的浙江泰明光伏有限公司车间内,5条电磁片生产线火力全开,一派红火场面。“我们一季度生产了1200多万片电磁片,产值达到了7000万元,同比增长了40%。”“泰明光伏”副总陈清波介绍,现在第6条生产线正在筹建,订单已经排到了下半年。据悉,今年一季度,开化县10家光伏企业完成产值4.2亿元,增长96.2%,对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9.2%。
光伏发电项目的快速增长,加速了衢州光伏制造产业的复苏。同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能源扶贫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民用分布式光伏,对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降低工业能耗、促进转型升级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鼓励单位和个人建设光伏电站项目,国家电网衢州电力公司优化光伏并网审批流程,开辟了绿色服务通道,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提供一站式并网接入服务。
今年6月,省扶贫办出台文件,开展光伏小康工程,提出对低收入农户按照每户4千瓦,每个重点村按照60千瓦装机容量的标准进行补助。按照省里补助三分之一,县里补助六分之一,农户自出二分之一的比例实施,预计衢州将有4.25万户贫困农民、404个省级帮扶接对村直接受惠。
衢州市适时推出的“金屋顶”光伏富民工程,创新以政府统筹引导,政策资金参股,业主出租屋顶,企业投资运维为主要模式的开发建设体系,实现了企业和百姓互利共赢。
一方面,由地方国资企业作为股权与光伏企业合资,收益由市农办根据帮扶要求和对象制定分配方案,可实现精准扶贫;另一方面,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光伏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当中,房屋业主通过出租屋顶取得租金收益,企业负责投资建设运作,推动了乡村独立住宅屋顶或庭院,新农村集中搬迁住房、商品房等建筑屋顶建设家庭光伏发电系统。
据了解,开化县已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开化县光伏发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当地已建有企业屋顶57000平方米,近期拟建企业屋顶4000平方米。
以绿为“媒”,根据城乡居民屋顶、新建屋顶、光伏扶贫和机关企业等不同屋顶光伏建设模式推进屋顶光伏富民工程。今年全年,我市将投资6.2亿元资金,带动1.6万户居民屋顶及30万平方米的公共屋顶成为光伏发电“金屋顶”。
探索“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新模式
江山市凤林镇株树村山脚,一片片整齐的光伏电池板下,种植的农作物已经开始生长。在这座光伏农业园中,今年50岁的徐春生和10多位村民一起负责管理种苗。
徐春生是株树村农民,一直在自家屋后山坡上种豆。村里建了光伏发电站之后,他就成了光伏大棚的一名工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除了“金屋顶”,近年衢州还积极探索“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新模式,帮助农民增收,实现绿色能源项目开发与服务民生的有机结合。
过去,衢州虽有很多企业上马光伏发电项目,但多为“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小项目。近两年来,许多以发电上网为主要目的的光伏发电“公共电厂”,被排上了设计日程,使得“农光互补”成为可能。
衢州土地资源丰富,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土地整理、低丘缓坡开发的迅速推进,流转出一大批可用土地,为建设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创造出了有利条件。
站在高处远眺,衢江区的“广胜光伏”项目现场的红土地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数不清的太阳能光伏电板。光伏板下,紫色的桔梗花、翠绿的白芨正迎风招展……高耸的铁塔将这里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送入千家万户。
浙江广胜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朱建告诉记者,“广胜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46兆瓦,是目前省内已并网发电中单体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运行期年平均上网电量约5000万度。而在已建成的光伏板下,同步种植了白芨、白芍、桔梗等多种中药材和农作物,可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光互补”。
现阶段,一些光伏发电项目的先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开始逐步显现。
在江山市同景30兆瓦农光互补地面光伏电站,山脚下一块块光伏电板伫立在田地间,一眼望不到头。这座规划用地833亩的电站,安装了12万块多晶硅,年发电量在2800万千瓦时左右。
“上层光伏发电,下层用来种植大豆、冬麦、油茶等农作物,不但没有额外占用土地,还实现了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双赢。”当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该项目毗邻江郎山景区,通过跨界融合,项目被整体纳入到景区观光游路线当中。如今,除了地面电站带来的传统收益外,项目还可获得农业产出及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后续开发带来的收益,技术创新带来的农作物产出率和光电转化率提高的收益,投资回报率大幅提高。
“农光互补”还提高了土地肥力。光伏基地项目均利用当地低丘缓坡,因土地比较贫瘠,产出率低。光伏基地采用“施用有机肥、种植牧草培肥、人工拔草”的纯生态种植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将原先荒废的土地进行改良种植。同景光伏基地每亩地施用有机肥3吨,覆土50厘米,在基地边坡种植麦冬、油茶等作物,实现土地增肥的同时,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据介绍,同景电站共租赁土地780亩,租赁费为每亩800元/年,租地的270户农户平均每年收益2300元。此外,电站稳定雇用70个当地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每个农民年收入达29200元。
今年初,浙江省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规划面积3.51平方公里、总投资65亿元的江山光谷小镇榜上有名。凤林镇将把光谷小镇作为“主引擎”,进一步提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农光互促中草药园、光伏路灯亮化工程、农户屋顶“光伏微电站”等一批项目都将陆续上马。太阳能的利用为当地腾出了一定的用能空间,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光伏基地的建设也在当地形成了新的景观。
在凤林、清湖等乡镇,江山市创新农光互补发展模式,建设起3个农光互补基地,促进光伏产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一地多用。目前,江山市光伏基地已种植中药材、旱粮、水果等农作物,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大幅降低了光伏组件的“热阻效应”。经过实践,光伏板下套种的旱稻亩产可达318公斤,是水生稻亩均产量的77%。光伏基地种植的铁皮石斛、金银花、白芨等中药材,亩均收益达数十万元。
背景链接:
光伏产业是一场能源革命,也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4318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去年,全国新增装机容量1513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四分之一以上。
历经10年的积累沉淀和近5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转型期:一方面,在大气污染和减排目标压力下,光伏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未来从替补能源逐渐走向替代能源的过程,光伏产业将面临其他各类能源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消纳压力也更趋严峻。
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第九届亚洲太阳能论坛上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每年将新增1500万千瓦到200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继续保持全球最强劲增长。这无疑给行业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也意味着未来五年,光伏行业将获得多重政策支持,通过扩大分布式规模,重点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等举措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
2015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数字背后蕴深意,根据意见稿提出的发展指标,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亿千瓦,年发电量将达到1700亿千瓦时,年度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光伏十三五”规划意见稿的提出,给光伏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也带给了拥有较好光伏产业发展基础的衢州更大的信心。
近期,新能源领域政策暖风频吹。“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即将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持续推进。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背景下,“政策利好+技术利好+环境利好”对于光伏产业而言,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