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季度,资本市场上光伏企业的身影又开始活跃。卡姆丹克、铂阳精工两家光伏企业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光伏设备商天龙光电登陆国内新一批创业板,此外,国内硅片领先厂商赛维LDK近期也拉开增发融资大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全球市场向好,国内光伏企业的生产和业绩也日益红火,预期短期内不会再出台很激进的产业支持政策。他表示,产业太热也不见得是好事,正常发展就好。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消退早于预期,国内光伏行业于今年三季度便初步确立了回暖趋势。在国内硅片龙头企业赛维LDK负责人看来,经历了多晶硅价格暴跌和金融危机的磨砺之后,“涅?”之后的光伏产业将比上一轮更理性,发展更持续。
悄悄完成“V”字反转
看一个产业的轮回,行业龙头企业业绩的上下波动便是缩影。
12月18日,江西赛维LDK宣布以每股7.00美元增发1652万美国存托股,同时,公司还在为旗下的硅料业务子公司不断寻求战略投资者。
在分析人士看来,公司此次融资将很大程度上解决近期的资金压力。经历了2008年的产能大幅扩展和2009年的终端市场急速萎缩之后,资金问题成为多数光伏企业能否“熬过”金融危机关卡的“命门”。此间,国内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今年纷纷掀起融资潮。
然而,金融危机的退去早于预期,今年下半年全球新能源市场出现明显复苏。
从赛维LDK前三季度财务报表可以看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实现了盈利能力的“V”字形扭转,公司第三季度的主营业务利润为5680万美元,与二季度亏损2.055亿美元相比,业绩大幅增长。同时,公司毛利率已接近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达到20.1%。去年第三季度,赛维LDK的毛利率为22.7%,而今年第二季度的毛利率则为负90.0%。
无独有偶,国内光伏组件大厂天合光能的财务报告呈现了同样的趋势。公司今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太阳能组件出货量为123兆瓦,环比第二季度增长91.9%,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4.7%。公司毛利率为28.5%,也好于今年第二季度的27.4%及去年同期的22.4%。公司净收益是4010万美元,高于二季度的1890万美元。
同时,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龙头光伏企业三季度的业绩或订单情况也好于预期。不少在上半年遭遇资金、销售困局的光伏企业下半年又开足马力生产。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美国和瑞士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值得期待。
近期赛维LDK在市场上获得了总计近200兆瓦的电池组件和光伏工程业务。提到对第四季度的业绩预期,赛维LDK负责人表示,近期公司生产一直满负荷运转,又接连获得订单,包括供应太阳能电池组件以及合作开发建设光伏电站等,预计第四季度以及明年的业绩仍将维持增幅。
产能过剩警钟长鸣
今年“十一”之前,国务院将多晶硅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并制定政策抑制各地的多晶硅投资热潮。这一政策一时间将光伏产业置于尴尬境地。此间,由于国际多晶硅价格暴跌,不少规模小、技术低的多晶硅企业关门歇业。洗牌之后,产能过剩的教训将长期对光伏产业的发展起到警示作用。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称,明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将扩大到9000兆瓦,预计需要6万吨的多晶硅,而明年全球多晶硅产能总计约8、9万吨。这意味着,产能过剩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悬在企业头顶的警钟。
近期在香港上市的卡姆丹克专注于硅片的制造,铂阳精工则是一家专门提供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设备的企业。它们的共识之一是,并不认为产能过剩会挡住行业领先者的步伐,并决心在这轮行业洗牌中抢占先机。
对于多晶硅过剩问题,铂阳精工董事会主席彭立斌介绍说,今年我国共进口2万多吨高纯度多晶硅用于太阳能生产,同时也生产了超过3万吨多晶硅,但国产多晶硅只有5000吨能够直接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剩下的只能出口到国外做初级材料,相当于我国生产的100吨低纯度多晶硅才能换回进口的1吨高纯度多晶硅,同时把污染和高能耗留给了国内。
这说明,我国高纯度的多晶硅还是非常短缺的,但低纯度的多晶硅严重过剩。新的行业格局中,行业参与者的杀手锏将是技术、质量、品牌,而不再是无原则的压低成本。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内,盲目扩张低水平生产线式的发展模式不再可行。业内专家提出,相比晶硅技术,薄膜电池技术更有市场前景,也能够规避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潭,因此可以鼓励企业在这方面做出创新。
长城证券研究员周涛表示,随着多晶硅产能的充分释放,多晶硅暴利时代可能一去不返,未来光伏发电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在相对稳定的行业环境中,企业发展需要稳扎稳打拼技术、拼实力。
赛维LDK有关人士表示,光伏企业实际是高水平的制造业,最终在充分竞争中将靠规模优势取胜,新一批行业领头羊要在保证技术领先的同时通过规模化来获取成本优势。
通过股价可以看到,赛维LDK自2008年9月份股价大幅跳水之后,至今股价大部分在5-10美元的价格区间内。而2007年公司股价一度上探到接近70美元。这也反映了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