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海西州:生态与光伏的不解之缘

   2016-10-28 青海日报26700
核心提示:既苍茫又美丽,既原始又富饶,这就是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
既苍茫又美丽,既原始又富饶,这就是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不平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国来看,常规能源都是很有限的。而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相对的广泛性、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资源的充足性及潜在的经济性等优点,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与时俱进,海西州生态保护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携手共进。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著名的“阳光地带”,这里有可用于光伏产业建设的土地10万平方公里,且相对集中、广袤平坦、无遮挡,理论装机可达到30亿千瓦,适合大规模开发。

海西州委党校罗永红介绍:“发展光伏电站,减少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光伏发电每年可节约相当规模的标煤,还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大量灰渣排放,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为当地提供绿色能源。”

“借光行风”新旧能源发电“平分秋色”

光伏发电是从黑色能源向绿色能源的转变。行走在德令哈协合光伏发电厂,一块块光伏电板比肩接踵,在戈壁瀚海中连成了一块静谧的蔚蓝之海,每天都敞开胸怀迎接着万里晴空中无遮无碍的太阳光束。

来到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挺立在高原上,洁白的机身,线条优雅的叶片,映衬着高原的蓝天和白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景。远远望去,近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在辽阔的旷野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风车大世界。

据资料显示,“十二五”时期,海西州新能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15%;完成光伏装机容量2933兆瓦,全州累计发电量217亿千瓦时,其中,火电87.29亿千瓦时,水电32.65亿千瓦时,光伏87.9亿千瓦时,风电8.2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跃居第一。

从传统产业发展至新能源产业,如今,一望无垠的“镜面方阵”和“风车方阵”衬着蓝天和白云迸发出了新的生机,大地每一寸风和太阳的每一束光热都能在这里汇聚成巨大的能量,在保护生态中推动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如今,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据统计,“十二五”收官之时,海西州光伏产业累计实现的装机容量占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的9.2%,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61.3%,位列全国州地市级装机规模第一;全州建成风电项目7个,建成风电装机容量317兆瓦,占全省风电并网容量的72%。全国首座商业运行的光热电站在海西建成投运,中广核50兆瓦、青海光热集团20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

在充分利用柴达木荒山荒漠和充足的光热、风力等资源的同时,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电站项目,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利用的“装备制造—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目前基本形成了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大柴旦行委四个大型并网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多效利用农业与光伏呈现“完美融合”


光伏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走进德令哈市万庄农牧有限公司果蔬种植基地温暖如春。在这个基地,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在16座大棚顶上架起的闪闪发光的光伏太阳能板。

据该公司董事长田耀介绍:“自从去年对16座果蔬大棚顶安装了光伏太阳能板后,经过一年时间的使用,证明了在德令哈地区用光伏种植果蔬很适合。今年,我打算在1200多座大棚安装光伏板,要达到年发电量5兆瓦,计划在未来三年把蔬菜基地大棚顶全部安装成光伏板,要达到年发电量15兆瓦。”

田耀说:“环保、方便、高效,我对今后发展光伏种植果蔬充满了信心,这些蔬菜大棚是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自动化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采用蔬菜大棚太阳能供暖系统,利用大型碟式聚光器把分散的太阳光聚焦为一点,棚内铺设地热线,当夜晚或阴天等需要供暖时,便可以把塑料片材从地面卷起,土壤中的热量便连续、均匀地散发出来,达到给大棚供暖的目的,在冬季大棚温度能保持到25℃以上。夏季高温时,太阳能电池组件分光作用,有效阻止过多热量进入大棚;夜晚时,阻止大棚内的光向外辐射,有效起到保温作用。”

据了解,光伏农业大棚不仅解决了“升温、保温”问题,而且为国家倡导的绿色农业、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这种光伏大棚的开发,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重要作用,实现真正的低碳、绿色和循环农业。

太阳能光伏蔬菜大棚的光伏发电板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石化能源、不排任何有害气体,有效利用大棚棚顶,无需占用土地资源。每个大棚每天的发电量在23600千瓦时以上,一年发电量在8.6万千瓦时左右。

如今,在德令哈地区,越来越多的果蔬种植户灵敏地嗅到了其间的商机,转而用高科技光伏种植果蔬,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自己的“钱袋子”,农业与光伏在“完美融合”中,拓展着保护生态的发展路径。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与光伏相融的舞台越来越大。新能源配套制造也在逐步形成,青海日晶光电有限公司年产3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产业链一期项目试生产、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0兆瓦高原型整机全产业链风电核心制造项目1.5兆瓦和2兆瓦机组下线、中兴能源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检测和运维中心全面启动,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200兆瓦高倍聚光设备制造、青海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一期30万吨储热熔盐、青海博昱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逆变器、海西华汇机械有限公司新能源非标件设备及风电塔筒制造等一系列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正在建设。

如今,海西州对新能源产业“高看一眼”,选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力点,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齐头并进”,努力要在“十三五”时期将其培育成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生态论坛

敬畏自然呵护自然


人类应该以何种姿态与大自然相处?

回望历史,人类社会走过了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几个阶段。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总是心怀敬畏,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对影响人类生存的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鸟兽草木人格化,加以崇拜敬仰的文化现象,同时形成了种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戒条禁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奉行不怠。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科技手段的提升,生产力的提高,对大自然的敬畏逐步消解,很多保护自然环境的戒条被抛诸脑后,人们对资源无节制地攫取,对环境肆意污染。其后果是,一方面人类社会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另一方面,对生态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国短短几十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来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毋庸讳言,这背后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引得人们再次思考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礼失求诸野”。在我国民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间环保文化,往往表现为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诸多戒条和禁忌上。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一个土族村庄的良好生态环境令笔者印象深刻。村干部介绍说,这个村里的泉眼较多,当地土族群众祖祖辈辈都很珍视这一资源,在泉水周围的较大区域内,不允许洗东西,不允许随意便溺,更不许有其他破坏行为。保护好了泉水,树木就容易成活,庄稼的收成就好,这个村子里溪水潺潺,绿树成荫,农业和旅游业都搞得有声有色。

在我省乃至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不乏群众以禁忌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现象——什么地方的树木不能砍伐,哪个时候不能上山采集,什么情况下不允许猎杀动物……其中虽有迷信成分,然而大多数都是为了让大自然能够休养生息,保护周遭的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环保智慧令人敬佩叹服。千百年来,正是由于对生态戒条的遵循不悖,使得这些地方山清水秀,旱涝保收。

现实告诉我们:肆意破坏环境、掠夺式开发,必然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并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祖祖辈辈不敢忘却“敬畏自然、呵护自然”的戒条,才是人类与自然最好的相处之道。(辛元戎)

在玛可河林场的大山深处,有一群普通人。他们常年与孤独相伴,守护着片片山林。10月下旬的一天,记者一行来到他们中间,度过了非比寻常的一日。

那天中午,我们驱车沿玛柯河行进一个小时后,进入重点公益林管护站班玛县红军沟临时管护站。护林员韩普刚刚结束清晨的巡逻,正在午休。

32岁的韩普皮肤黝黑,头发已经有些花白,是红军沟临时检查站的站长。他告诉我们,他们6个人当中年龄最小的20岁,2名是当地的贫困户,临聘到这里每月1800元的工资,其他都是80后,他们大学毕业后考到玛可河林场,从此就在山林扎下了根。

几年前搭建的三排活动板房是6名管护员的家也是办公室。全部的家当不过一台旧冰箱、一台30英寸的电视机、几条木凳、六张床而已。

下午3点半,韩普又开始巡逻管护站到通往班玛县片区。山路险峻,再加上刚下过雨,脚不住地打滑,笔者步履蹒跚,韩普却健步如飞。

这个站负责的公益林面积1200多公顷。有时需要到河对岸去检查,遇到发洪水,经常被阻隔在对岸。他说,护林工作要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脚勤。2014年红军沟临时站成立以来,他们管护的山林未发生一起火灾。

前往林区的道路很崎岖,有些路段的坡度在40度左右。大小不一的碎石掺杂着泥土,使路面变得凹凸不平。到达林区后,记者放眼望去,只看到整片的刺槐,却未发现有上山的道路。韩普跨过山脚下的土堆说:“巡山护林就没啥路,得从这儿跨过再爬上去。”

秋季快过了,是盗伐林木、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因此,护林员节假日期间都需要增加巡林的次数和时间,越到节假日,他们也就越忙。

近年来,山区群众从事养殖的越来越多,有些村民的牛羊时常进入林区。当韩普和其他护林员进行劝阻时,常常会被一些不理解的村民呵斥或谩骂。为了做好护林工作,韩普们只好耐心说服教育,并根据林区林木的生长情况向林场提出建议:幼林区禁止放牧,成熟林区适当开放,允许牛羊进入,但要和养殖户签订责任书,必须保护好林木。

护林员贾贵强说,他们经常吃住在山里,只要家里没啥大事一般都不会回去,尤其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时期,更是责任重大。一年中,护林员半年都没回过家就成了常事。

他们都来自于大通、民和等地方。贾贵强,是个孤儿,他儿子今年2岁,爱人在省城上班,他们两个都在工作,丈母娘来照顾孩子。巡逻休息时,他会爬上高坡给家人打个电话,潺潺的河水和绵延起伏的山岭尽收眼底,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告诉记者:“为了生态保护,为了这片林区,我再苦再累也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他们常常不固定巡视时间;受工作特点限制,饮食也没规律。然而他们在大山深处苦中作乐,日复一日做着单调的护林工作,少有怨言,在他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淳朴和开朗。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