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昔日光伏巨头接连破产重整 债务危机频现

   2016-10-31 中国经营报19110
核心提示:中国光伏组件厂商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恶化。内蒙古乌海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10月25日在北京市凤展大酒店招标,44家光伏企业参与投标
中国光伏组件厂商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恶化。内蒙古乌海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10月25日在北京市凤展大酒店招标,44家光伏企业参与投标,平均报价0.58元/千瓦时;其中,英利报出了0.45元/千瓦时的“地狱价”,甚至低于民用电价,刷新行业新低。此前山西阳泉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基地以及内蒙古包头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基地分别以0.61元/千瓦时、0.52元/千瓦时的报价选定了投资商。

同时,越来越多的光伏“小伙伴”已倒在做大做强的路上。2016年10月,天威集团已向河北省保定市中级法院提交破产重整计划草案,江西赛维也由法院强裁进行破产重整。在无锡尚德和超日太阳能之后,中国知名光伏企业破产重整案例已增加到四个。

记者查阅数家光伏企业2016年上半年资产负债表发现,中国主要光伏企业英利负债率已达到128%,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的负债率也分别达到了81.17%、78%、77.27%。由于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光伏组件领域过去曾出现过中小企业的破产潮。现在,随着“价格战”升级和规模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更大规模的破产或近在眼前。

债务危机

现金流枯竭是压倒天威集团和江西赛维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威集团2015年4月21日的公告显示,由于尚未筹措到资金,所以无法按期偿付“11天威MTN2”本期应付利息8550万元。由此,中国公募债券市场首个国企债券违约事件上演,天威集团资金链问题大白于天下。不久之后,天威集团四只存量债券全部违约,规模合计45亿元。随后,在债权人申请下,天威集团主要资产被轮候查封,于2015年9月18日申请破产重组。今年1月8日,天威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5月30日开始招募意向重整方,但截至目前没有出现“接盘侠”。

在2015年9月申请破产重组时,天威集团在2011~2014年分别亏损12.1亿元、33.4亿元、63.9亿元、101.4亿元,2015年前三季度亏损18.48亿元。同时,天威集团债务负担沉重,据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该公司资产规模45.28亿元,负债规模146.95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05.51亿元,严重资不抵债。

江西赛维困境同样始于债务违约,由于现金流短缺,该公司2013年4月16日公告称,不能按时偿付2013年4月15日到期的2400万美元可转换债券。

赛维出现债务违约时,恰好是2012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之时,数据显示,自2011年第二季度起,赛维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出现亏损;虽有地方政府出手“输血”,且赛维也通过出售资产、增发股票等各种方式实行自救,但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当时,赛维总资产为52.75亿美元,但负债规模已达54.2亿美元。

在美上市的江西赛维于2014年10月21日正式向美国破产法院递交了破产重组计划申请,海外重组由此进入实质阶段。此后,江西省政府和新余市政府都试图通过入股救助赛维,但两年多以来,赛维依然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债务问题。今年4月20日,赛维开始全国招募破产重组投资人;易成新能7月13日宣布与控股股东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宣布一起组成联合体,成为赛维旗下两家子公司的“接盘侠”。江西赛维重整计划于10月9日被江西省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强裁执行。

在天威集团和江西赛维之前,无锡尚德和超日太阳能同样因为债务危机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最后分别被顺风光电和保利协鑫“接盘”重组。

而在天威集团和江西赛维之后,英利也已处在从债务危机到破产重组的十字路口。英利债务危机首先在与天威集团的合资公司——天威英利爆发,去年10月,其宣布首笔10亿元的债务不能按期足额兑付,债券持有人要求天威英利2016年4月30日至5月12日之前足额兑付全部本息,但据5月12日公告,天威英利不仅仍然无法按时兑付这笔债务,而且5月12日到期兑付的另一笔14亿元的债务也宣告违约。至此,英利也彻底陷入债务危机。

财务数据显示,英利截至2015年年底的总资产为189.77亿元,负债总额为192.67亿元,所有者权益-2.9亿元,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而截至2016年6月底,英利的负债率已经攀升至128%,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目前,英利正在寻求剥离副业重组自救,但业界已经在猜测英利会否成为下一个无锡尚德。

虽然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企业都于2015年第三季度结束了数个季度的连续亏损,实现历史性的扭亏为盈,但据2016年上半年财报,上述在美上市中国光伏企业的负债率仍然高企,需要警惕无锡尚德、超日太阳能、江西赛维、天威集团乃至英利的前车之鉴。

供过于求

全世界都在倡导发展新能源,太阳能光伏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近日在中国光伏大会上表示,虽然目前光伏度电成本在0.5~0.8元(仅指成本不是电价),根据不同资源条件的合理电价在0.6~0.9元/千瓦时之间,的确比火电和水电要高,不过,过去8~10年间光伏成本下降迅速,组件售价和系统初投资的下降幅度都达到90%左右,因此,可以预见,到2020年光伏电价将下降到0.4~0.6元/千瓦时,2025年将下降到0.3~0.4元/千瓦时,届时光伏发电将全面进入市场。在此乐观背景之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国内一家光伏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看看排名前十的企业他们在最近几年的产能计划,2016年有的是3GW,有的是4GW甚至6.5GW,把他们产能相加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谁都想扩产,国内市场消化得了吗?国际市场又消化得了吗?”该负责人认为,负债扩张致使供大于求,不仅是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被“双反”的重要原因,也是光伏行业陷入“价格战”,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的根本原因。

中国企业家协会高级管理咨询顾问蔡封也指出,受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产能严重过剩和“价格战”等不利因素,让中国光伏产业出现了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产能利用率不足、负债率大幅攀升、公司经营严重亏损等问题,并最终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得知,中国在全球排名靠前的光伏企业中,2016年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能源、晶澳、韩华新能源、协鑫集成、英利七家企业的光伏组件出货量目标分别为6.55GW、5.63GW、6.5GW、5.5GW、5.2GW、2.5GW、3.0GW,共计34.88GW。但据2016年上半年财报,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能源、晶澳、英利的光伏组件实际出货量大约为3.08GW、2.46GW、3.31GW、2.05GW、1.17GW,除晶科能源完成一半以上的目标外,其余几家都没有完成半年50%的出货量目标。

一位美国机构的太阳能分析师近日甚至指出,“未能顺利售出的库存”特别引人关注,中国六家上市公司的太阳能组件库存目前都接近历史新高,如果仔细观察其中四家组件厂的资产负债表,还可以发现将近8GW的“幽灵库存”并未列入表内。

欧盟太阳能产业协会总裁近日也指出,中国太阳能面板产量近来暴增,内部需求又不够多,最近开始对外大量倾销,部分出售到欧洲的太阳能面板的售价已跌破每瓦0.40欧元,最近一个月之内跌幅高达20%,已经远远低于欧盟和中国之前商定的0.56欧元的最低价,甚至跌穿了生产成本,光伏产业很可能爆发新一轮市场动荡。

为什么正鼓励发展新能源的中国会出现内部需求不够多的情况?前述光伏企业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虽然有政策鼓励,但因为政策鼓励产生的光伏补贴并没有执行到位,这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命门”所在,另一方面,在光伏安装量不断加码的情况下,很多光伏大省却执行“光伏限电”,有些西部省份60%~70%的光伏是被限制并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光伏电站投资商的积极性。

该负责人表示,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今明两年光伏厂商的前景不容乐观,一部分厂商很可能陷入困境,特别是那些在外欠下巨额债务的公司,“最先倒地的光伏企业,肯定是那些现金流很差的企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