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
“新能源电力系统呈现三个特征:高渗透性、多类型互补、系统水平大幅提升。”
记者:新形势下传统电力系统存在哪些问题?
曾鸣:随着电网中新能源电力比重的增加,传统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随机性增强、可控性降低、安全风险增加、整体性凸显、亟须智能化技术作为支撑。这要求电力系统在结构形态、运行控制方式、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
记者:新能源电力系统有何特征?
曾鸣:新能源电力系统是通过电力系统结构、运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得电力系统能够承受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冲击,从而保证新能源电力的高效利用以及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高渗透率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未来我国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形式为:集中式与分布式、远距离大电网输送与区域微网就地消纳相结合。二是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实现多类型能源电力互补,使得供应侧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出力特性。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电力拥有足够的接纳能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被充分挖掘。三是强化三个响应(电源响应、电网响应、负荷响应)促进系统可调控性、安全性、稳定性、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大幅提升。
记者:为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曾鸣: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关键技术和配套机制的支撑。在电源响应方面,依赖电网友好型发电技术和多能源互补与源网协同机制。加强和完善清洁能源补偿机制,保障清洁能源电力系统长效发展。开放电网公平接入,建立新能源电力系统发展新机制。在电网响应方面,发展新型电网结构与先进输电方式,实现电网先进控制与安全防御。建立跨省区输电交易机制,进行系统建设。在负荷响应方面,建立供需协同的响应机制;重点研发智能计量与信息系统、智能调控与管理系统、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等新技术,以适应新能源电力系统下供需双侧协同需求;注重用户终端设备的开发,形成统一公开的设备标准体系。本轮电改对需求侧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强机制创新,实施需求侧响应。
记者:电力体制改革在新能源电力系统构建中将起到什么作用?
曾鸣:电力体制改革对未来新能源经济有效接入电力市场影响巨大。第一,电力市场的建设必须考虑辅助服务市场,通过辅助服务使风电、光伏的市场价值得以实现。第二,需要有碳交易市场与电能市场配套。碳额度的匹配能够把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价值关系反映出来,促使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