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引起行业高度关注。行业人士总结,该规划的发布,正是源于我国电力发展现状。
目前,发电量结构方面,我国发电量在2013年突破5万亿千瓦时大关。我国发电量多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但在2015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在发电总量方面并未实现突破,全年发电总量为55646万千瓦,与2014年的发电总量基本相当。发电量来看,我国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但2013年起,火电发电量就开始停滞发展了。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虽然发电量占比很小,但是增速很快。装机容量方面,我国一直处在“打鸡血”的状态,无论是火电、水电还是新能源装机容量都逐年攀升,这导致了电力产能过剩的发生。用电结构方面,近两年首次出现了用电量下降的情况。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速放缓所致。第一产业用电量发展平稳,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用电量也逐年攀升。另外,随着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居民用电量亦保持持续增长。电力系统投资方面,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除了水电的投资力度有所下降外,其他的火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力度都不小。总的来说,我国电力市场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五化”来概括:供需宽松常态化;电源结构清洁化;电力系统智能化;电力发展国际化;体制机制市场化。
《规划》从供应能力、电源结构、电网发展、综合调节能力、节能减排、民生用电保障、科技装备发展、电力体制改革8个方面对未来电力发展进行了部署和要求。
供应能力方面
预期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6.8万亿千瓦时~7.2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6%~4.8%,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电气化水平明显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
电源结构方面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7亿千瓦左右,比2015年增加2.5亿千瓦左右,占比约39%,提高4个百分点,发电量占比提高到31%;气电装机增加5000万千瓦,达到1.1亿千瓦以上,占比超过5%;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将达到5800万千瓦。煤电装机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占比降至约55%。电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发展水电,统筹开发与外送。第二,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调整开发布局。第三,安全发展核电,推进沿海核电建设。第四,有序发展天然气发电,大力推进分布式气电建设。第五,加快煤电转型升级,促进清洁有序发展。
电网发展方面
筹划外送通道,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合理布局能源富集地区外送,建设特高压输电和常规输电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新增规模1.3亿千瓦,达到2.7亿千瓦左右;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系统安全水平。
升级改造配电网,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大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适应电力系统智能化要求,全面增强电源与用户双向互动,支持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建设。
综合调节能力方面
加强系统调峰能力建设,提升系统灵活性,从负荷侧、电源侧、电网侧多措并举,充分挖掘现有系统调峰能力,加大调峰电源规划建设力度,优化电力调度运行,大力提高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十三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新增约1700万千瓦,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热电联产机组和常规煤电灵活性改造规模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8600万千瓦左右。
节能减排方面
力争淘汰火电落后产能2000万千瓦以上。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煤/千瓦时,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经改造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标煤/千瓦时。电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6.5%以内。
民生用电保障方面
“十三五”期间将立足大气污染防治,以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为抓手,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推进集中供热,逐步替代燃煤小锅炉,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鼓励能源就近高效利用。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
科技装备发展方面
应用推广一批相对成熟、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试验示范一批有一定积累,但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适用技术,进一步验证技术路线和经济性。集中攻关一批前景广阔但核心技术受限的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参与自主创新。
电力体制改革方面
一是核定输配电价。2017年底前,完成分电压等级核定电网企业准许总收入和输配电价,逐步减少电价交叉补贴。
二是建立健全电力市场体系。建立标准统一的电力市场交易技术支持系统,积极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善交易机制,丰富交易品种。2016年启动东北地区辅助服务市场试点,成熟后全面推广。2018年底前,启动现货交易试点;2020年全面启动现货交易市场,研究风险对冲机制。
三是组建相对独立和规范运行的电力交易机构。
四是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2020年前逐步取消优先发电权以外的非调节性发电计划。
五是全面推进配售电侧改革。2018年底前完成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培育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制造产业继续向高效化和精细化发展。多晶硅成本降低至18美元/公斤以下,实现了四氯化硅闭环工艺,彻底解决了四氯化硅的排放和污染环境问题。光伏电池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批量化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7%以上,组件转换效率达到15.5%,先进电池产品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0%。光伏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国内外产品中,多晶硅产量约为13万吨,占全球产量的35%以上,光伏电池组件超过3300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的70%。下游市场应用方面,国内新增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占国内产量三分之一。国外市场出口方面,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85%下降至60%。
专家预计,“十三五”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能源转型、体制创新、技术开放的重要时期,将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十三五”也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启动期,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性支撑。“十三五”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期,为光伏产业竞争力提升带来了更大挑战,并是我国环境效益提升的关键期,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性保障。
根据新的规划,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以上、光热发电500万千瓦。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如果再加上今年新增的装机规模,现有的光伏装机规模,可能已经达到50吉瓦。这也意味着,在余下的四年内,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在15吉瓦左右,与2015年的规模基本持平。除了确定了未来几年的新增装机规模外,规划还意味着,尽管面临一些障碍,但分布式仍将是发展重心。
今年6月,曾经有媒体报道称,十三五”时期,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规模有望得到大幅提升。根据官方提供的规模发展指标,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6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根据新的规划,2020年,分布式光伏将达到60吉瓦,而截至2015年,这一数字仅为6吉瓦,还有高达50多吉瓦的缺口。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分布式光伏的年均新增装机规模有可能超过10吉瓦。
与此同时,行业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经济性仍然是制约光伏发电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适应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适应光伏规模化发展的配套产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