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确定了“十大精准扶贫工程”。 “光伏扶贫”便是其中之一,只需要在贫困人口的屋顶上,或者院子里安装太阳能板,发出的电卖给电网,一年下来,贫困户可以得到3000多元的收益。
利用自然资源,不需要付出重体力劳动,凭借着这些优势,就能长期获得收入。“光伏扶贫”一经推出,便被广泛推广。如今,效果如何?
沙塘村屋顶扶贫项目:100户只装了10户
宁夏的6个区县、4个移民点,共18个村,2015年被定为“光伏扶贫”试点地区,红寺堡区的乌沙塘村就是其中试点之一。按照原先的计划,这个村子的项目早该建好发电了。但是当记者站在村子的制高点,往下看去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太阳能电板的影子。
△央视新闻视频:“光伏扶贫”试点一年多 近况如何?
“村上应该装100户的,现在只装了10户。” 村民们说。即便是安装好设备的这10户人家,也没有投入使用。项目为何停滞不前?
项目施工企业表示:“当时我们选的那个村,它不在2015年农网改造范围之内,最多只能并20户,已经干了10户了,很多条件,不是一个因素制约的。”
10户是什么原因?一方面如果企业来做这个“光伏项目”,国家按照一定份额给企业配备地面电站的指标。当时没有及时到位,可能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红寺堡区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奖励政策不到位 影响企业投资
做扶贫项目,就会另外奖励给企业商业电站。——这是宁夏吸引企业做扶贫项目的奖励措施。一旦有了商业电站,企业不仅可以把发的电卖给国家,还享受新能源补贴。那么当地扶贫办所说的“当时没有及时到位”指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奖励没有及时到位,让整个扶贫项目错过了最好的建设时期。记者从宁夏下发的奖励指标表看到,这份文件下发的日期,是在2016年的2月2日,但是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大多数企业开工的日期都是在2015年的上半年。那么,也就是说,企业拿到奖励已经是他们开工一年之后了。
2015年下半年开始,种种原因,西北地区的新能源电站被严重的限制发电,使用率还不到三成。弃光限电现象日趋严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即便是被奖励了商业电站,被限制发电依旧没法挣钱,企业也就没有意愿再投钱进行扶贫工作了。
欣荣村:计划收入3000元 实际收入300元
贺兰县的欣荣村也是宁夏试点“光伏扶贫”项目的贫困村之一。村子里都是搬迁来的移民,房子是政府新盖的,屋顶很整齐,符合安装光伏设备的条件。这里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装上了太阳能发电设备。
△央视新闻视频:扶贫项目缘何“卡壳”?
“一年给300元,签了二十五年的合同。”一位贫困户这样告诉记者。而国家的规定是,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现实和国家的要求差了整整十倍,为什么会这样?据记者了解,现在还是企业在租农民的屋顶。那为什么企业在租农民屋顶?
贺兰县扶贫办移民办书记陈国忠称:“因为宁夏的回购办法还没有出台。现在主要的运作就是鼓励,我们现在出台小额贷款,可以贷款回购。它的投入一户是2万多元,实际上五、六年的时间,基本上能还清贷款。”
政府、企业帮助农户建好光伏发电设备之后,由农民出钱把设备再买回来。可是对于贫困户来说,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怎么可能拿出2万多块钱。
农户:“咱们现在家庭挺困难的,确实没办法买,只能按国家给的政策,享受多少就多少。”
记者:“那可以跟银行贷款吗?”
农户:“贷款现在咱们还没保障,没有偿还能力。”
扶贫项目无利可图 企业也不愿意继续参与
让贫困户自己出钱购买设备帮助自己脱贫。这跟国家的政策大相径庭。在国家制定的扶贫战略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就是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尤其是资金,国家几次明确重申,地方政府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统筹落实建设资金。那么,为什么还会要求贫困户们自己出钱来给自己脱贫?
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张吉忠:“可能当初选的时候,我们区县或者企业在选的过程中,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包括后期的资金整合不到位,个别项目考察不够全面或者是不够深入,这些因素导致很困难。”
贺兰县发改局局长杨慧:“我们现在还是全区最好的县,一年财政收入才十五、六个亿,这十五、六个亿又发工资、又保障民生,哪有钱回购这些东西?还要基础设施发展经济,所以非常紧张的。”
扶贫资金,国家明确要求,地方政府统筹落实,但当地不仅没钱可拿,甚至当地主管部门认为,即便有资金,也不合适拿来投资这样的项目。
政府推给企业,面对无利可图的扶贫项目,企业也不愿意继续参与。“我们也体谅政府的困难,如果单纯让咱们目前的这些光伏企业,大规模来投资这个扶贫电站,其实这个商业模式是没法做很多的。”
央视评论:精准扶贫更要落到实处
一个事先设计很好的光伏扶贫路线图,最终却走了样,原本政府,企业,贫困村民三方受益的项目,建好了却没一方满意。铺满贫困村民家中屋顶的太阳能设备,还在静静的晒着太阳,计划中的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扶贫项目的制订和执行,关键就是要把精准二字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让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既是必须克服的硬骨头,也是中央作出的郑重承诺,更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每一户贫困家庭的希望和寄托所在。
其次,做扶贫工作,最怕的就是贫困户“等靠要”,一旦思想上出现了“惰性”就很难帮扶。那么在进行扶贫工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基层工作是不是也存在着“等靠要”。是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还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出现了问题是继续等政策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一旦扶贫工作出现了惰性,失去了执行力,那么精准扶贫的目标蓝图也许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对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扎实的行动量身定做、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出实招、求实效,这样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