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记者 王佑
获取较高毛利率的方法在于:首先,原先应该给硅片切割、拉棒等上游公司的利润因为这种全产业链模式而被节省下来了;上下一体化运作之后,运输、包装、人工费用也有相应地减少
“拉晶、硅片切割、电池生产、电池组件的封装全放在一个工厂里的模式。”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亿晶光电”)上市办负责人带着《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用了1个半小时在其工厂转了一大圈,一边走他一边强调公司的特殊经营体系。
部分财务数字似乎证明了一点:亿晶光电这家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垂直产业链模式要比单做电池片、电池组件的公司更有竞争力。
不过,长期而言,“全产业链”是否能够给公司带来持续的盈利能力,目前还没有定论。
全产业链模式获得较高利润率
根据亿晶光电相关人士的介绍,1月底公司刚刚向证监会补交了一部分材料,还在等待相关部门的批文,三四个月后就有可能成功借壳海通集团[20.90 2.00%](600537.SH)登陆A股。
虽然该公司8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于电池组件,但它与无锡尚德等专注于电池组件的企业有着本质区别,原因在于它是一家覆盖了硅片、电池、电池组件等多个环节的垂直产业链企业。
在多晶硅价格比较高的2008年上半年,这种产业链模式的优势还不明显。亿晶光电也要大量采购400美元/公斤的高价多晶硅。但原材料价格回归后,公司就能较好地控制成本,并获得比行业平均水平更高的利润率。
2008年、2009年1到9月两个时间段内,国内电池企业排名第八的亿晶光电毛利率为27.7%、19.43%,而同期无锡尚德的毛利率为17.83%、18%,晶澳太阳能、常州天合以及天威英利等公司的毛利率也要低于亿晶光电。
获取较高毛利率的方法在于:首先,原先应该给硅片切割、拉棒等上游公司的利润因为这种全产业链模式而被节省下来了;上下一体化运作之后,运输、包装、人工费用也有相应地减少。
更值得注意的是,亿晶光电一部分的生产设备都是自己制造的,这要比从海外采购省开支。如其自行研发的单晶硅拉棒用的保温装置,就要比同业节电三分之一以上;自主研发的DRXF-85型单晶炉也要比同类设备更节电,且产量还能提高20%。
“我们内部的成本控制也很严格,采购组只有3个人,不像一些美国同类太阳能上市企业有几十人的庞大团队。”公司一位管理层人士指出。
从为尚德打工到自主生产
亿晶光电的董事长荀建华是江苏金坛人。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家亏损严重的集体企业――常州现代通讯联合公司光缆厂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荀建华受命前去担任经营负责人。到公司后,一批铁道部的专业人才被他请进门,与此同时荀建华还改良了产品线及设备,5年时间内光缆厂卖出了1亿的产品。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2003年时光缆行业的生意并不是特别好,此时荀建华感到光伏产业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就联合自己的弟弟荀建平、妻弟姚志中等凑了30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亿晶光电,瞄准单晶硅拉棒(下称“拉晶”)、切割硅片(下称“切片”)等行业,并直接向无锡尚德等下游电池组件厂供货。这300万元里,荀建华投了290万,其余两人各掏了5万元资金。
拉晶、切片等生意起初还比较红火,但下游厂商不断压低价格,使亿晶光电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
荀建华明显感觉到,单做硅片肯定不行,要与终端客户更近、获得更多利润的话,还是要生产电池片、电池组件。
“只有寻找到核心的技术人才,才会做得出好电池。”他多次登门拜访时任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孙铁囤,终于说服了对方及其他科研人员来到亿晶。2007年,企业产出了第一批电池及电池组件。
公司副总经理蒋国峰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亿晶光电现在仍生产硅片,但已不对外供应而是全部加工完毕后内部自用。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亿晶光电的规模比较小,今年的电池产能规模估计也是在350兆瓦左右,还不如无锡尚德的四分之一,其他大型电池生产商如CSI、常州天合等也有1000兆瓦的产能,“电池价格会逐步下降,只有成本控制能力强、规模大的公司可能才会持续盈利,否则就容易被吞并。未来亿晶壮大之后是否也能控制好成本,还是一个疑问。”
另一个问题在于:作为一家有较长产业链的企业,其是否能在切割工艺、拉棒水平、电池片研制等每个产业链条上都能比同业的技术先进呢,也还不确定。
而且,据公开资料,亿晶光电有3位博士、7位硕士,高技术人才占2200多名员工的比重还比较小,如何保证这批人员的稳定、并适时引入新人才,是亿晶光电继续大踏步发展的前提之一。毕竟电池的技术门槛还是不低的,国内懂电池的科研人员也要大大少于网络、通讯人才。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