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分布式光伏的疯狂年,华夏大地到处抢屋顶、抢备案、抢电力批复,全国上下一片喧嚣,但年关收工之时,从豫、冀、鄂、湘、粤等省企业投资备案信息上看,分布式光伏成绩基本还是全额上网模式占绝对比重(说白了就是把光伏电站从西部的地面搬到中东部的屋顶),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再一次辜负了政府及全国人民的期望。
一、城市搞分布式光伏电站突破不了的原因
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从业者等分析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说政策力度太小,有的说融资困难,有的说产能过剩,有的说屋顶资源协调困难,有的光伏电价不具优势,有的说发展模式没找到等。
不可否认,上述论点都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制约民生事业——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不是人才,不是技术,而是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对立市场。
中国的分布式发展模式,早期基本照搬西方,以城市为发展方向,结果就是忽视了中国国情。我们现在以城市为重心的市场模式犯了典型的教条主义错误。
1、城市屋顶的特性制约
在国内,城市屋顶三种情况都不利于发展光伏。
①商用屋顶。商用屋顶体量大、物态结构稳定、耗电多,最适合发展分布式光伏,但大多商用屋顶所有者、使用者、投资者之间关系复杂,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变幻无常,屋顶协调风险居高不下;再者,商用房产有高投资、高回报的特性,最怕长期风险,分布式光伏发电收入对房产持有者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遇到一个例子,中国移动在屋顶上数个信号塔,占地20平米,一年给10万租金。
②民用屋顶。城市中民用屋顶的最多存在方式就是商品房,屋顶使用权从法理上来说是共有屋顶。共有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谁都不能单独所有和使用(宁愿闲置),而作为小区屋顶管理者的物业公司怕麻烦,也不愿作为。
城市中完全拥有屋顶资源的数量不多。最理想的是别墅,但这批人大多经济条件优越,分屋顶发电那点微薄收入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具吸引力,有不少业主甚至认为屋顶上压个蓝色的玩意,不仅影响别墅的整体美观,还可能破坏建筑的风水格局。市民或村中村村民自建房也合适,但违规搭建的多,屋顶障碍物多、遮挡严重,利用率低,还面临拆迁。
③开发区屋顶。开发区是中国特有的事物,用行政的手来强制开发区内屋顶搞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操作。但入住开发区的企业大多都是当地政府的纳税大户,用行政的手来强制开发区内屋顶搞光伏发电有风险,可能影响当地招商引资的大计。而新建厂房(特别是招商引资力度大的地方),用地指标普遍紧张,厂房业主或地方官员出于种种原因,土地证、规划证、房产证等产权资料办不出来。所以中国这么大,厂房到处有,真正可用的商用屋顶却不多。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分布式光伏,缺乏群众基础。引用光伏专家老红的一句话就是:“所有者、使用者、投资者关系的不清晰,决定了投资基础的不成立”。
2、用电和电网条件的制约
①企业用电很脆弱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对企业的用电要求很高,全年白天的用电量要大、均衡、可持续,对于企业来说谁也不敢保证25年,年年能用到光伏发电量的80%(行业潜规则)。
②电网政策很无奈
并网接入方面:高压并网,电网部门要求上一套很复杂的设备,成本高得离谱;低压并网很划算,但电网部门对企业的变压器容量有要求,光伏电站的容量只能并网变压器容量30-80%,许多变压器容量小而耗电量大的企业无法干。
容量考核方面:电网部门对企业用电有个苛刻的功率因素,系数一般为0.9,低于这个标准,电网部门会对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企业装光伏后,用国家电网的电少了,系数基本低于0.9,容易出现企业用光伏发电的收益远小于电网处罚金额的怪状。
③投资商很纠结
相对于其他投资产品,光伏投资率很低,成本回收时间长(10年左右);
投资风险较高,担心企业经营困难(产权变化)、担心企业不缴纳电费、担心拿不到国家补贴、担心限电等;
光伏政策变数太多,光伏投资企业应对困难;
主要和与发改委、国家电网等国家强势部门或单位打交道,光伏投资企业与其博弈能力弱。
3、银行等融资机构不配合
①中国有大屋顶的企业大多属于制造业,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大多抵押给银行了。现在的行情是,走正规途径,让银行出具抵押同意函太难。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