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时代,造就了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并可以有效改变人们工作、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的问题。新能源领域蕴含庞大机会,但同时充满考验及挑战。”在接受独家专访时杉杉股份董事长庄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转眼间,庄巍上任杉杉股份董事长一职已9年。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出身的庄巍,曾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北大方正集团副总裁、方正投资公司总经理等众多知名投行机构。
9年间,庄巍见证了杉杉股份的彻底转型。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发布引爆智能手机引发全球对于锂电池的爆发需求。巧合的是,9年前上任后的庄巍正好赶上了锂电材料行业的第一个红利期。直至2013年,杉杉股份的锂电材料业务收入全面超过服装业务。锂电池材料业务现在已是杉杉股份最主要业务,占比74.81%,而传统的服装业务占总营收比例的9.57%,占比已经不到一成。
杉杉股份的锂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能源管理这三大板块都属于新能源业务,这三块业务的营收占总营收的87.68%,杉杉股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巨头。截至目前,杉杉正极材料产销量全球第一,负极的人造石墨产销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材料供应商。杉杉俨然已完成从中国服装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实现跨界到新能源产业的转型。
突破传统格局
华夏时报:近年,国内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各种成本不断攀升。此领域未来10年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庄巍:锂电材料从主要金属元素成本来说存在不确定性,总体供需格局长期趋于稳定,但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和性能的提升,折算为单位储能能力,成本逐步下降,预计未来10年会向更高技术、更高性能的材料龙头企业集中,也不排除有新型技术改变锂电材料产业乃至锂电产业格局。全球锂电材料份额逐渐集中,大型化工企业进入锂电材料业务数年后寻求强强联合,但国内市场不断有新进入者试图在此行业有所作为,国际趋势更倾向联合集中,国内未来趋势将会出现“战国时期”的现象。
华夏时报:未来10年,杉杉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领域还会有哪些构想?
庄巍:从目前规模布局看,我们已是全球最大的,未来还会持续进行产业扩张,巩固市场龙头地位。在技术方面需不断提升创新,材料行业及产品迭代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杉杉将持续投入研发、不断跟踪新技术,提升材料性能,推动锂离子电池提升安全性与性能,推动下游应用的发展。
华夏时报:在全国电力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杉杉顺势进入储能电池领域。成为工业用户能源管理服务商,储能节电和光储结合正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方向。目前工业用户能源管理服务领域国内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庄巍:目前工业用户能源管理服务领域方兴未艾,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竞争格局,相对来说是一片创新能源服务的蓝海,因此杉杉依托产业链技术和成本优势和产融结合优势切入此领域,未来必然会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预计在技术稳定发展情况下,也会走向龙头竞争、相对集中的趋势。
缔造新能源链条
华夏时报:在特斯拉概念的带动下,像杉杉投资的“驾呗”、首汽集团“gofun出行”、上汽集团“环球车享”、乐视汽车平台“零派乐享”等运营商平台不断涌现,目前国内新能源“共享汽车”平台市场爆发,如何看待这样的趋势?
庄巍:道路和停车资源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日益稀缺,交通资源和交通工具部分转化为共享公共服务以更集约地利用资源,少部分保持私人财产属性,出行市场更加细分、更加多元化将是大趋势,随着年轻一代对车辆私人化财产的观念淡化,共享汽车比例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初始购置成本较高、但使用成本较低的特性,决定了共享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利用率,发挥新能源汽车运营成本与排放更低的优势,因此新能源汽车成为共享专用车辆的可行性更强。
华夏时报:除平台机构外,像戴姆勒、北汽、奇瑞、比亚迪等众多大型汽车制造商相继杀入新能源“共享汽车”领域,实力雄厚的制造商进入,是否会改变市场格局?
庄巍:国内有两类造车企业,传统汽车厂商制造的多为中低端汽车,此外部分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在制造中高端概念车。汽车制造厂商由产品制造商转型出行服务商,确有其优势,但其单一品牌、地区割据的问题导致其平台化属性可能会降低,未来趋势尚未可知,只有在市场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动态博弈,最终预计多品牌平台运营商与车企共享服务平台将共存。
华夏时报:新能源“共享汽车”未来10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庄巍:如行业监管政策保持宽松,预计未来十年共享汽车区域将逐步扩大,共享车型将日趋多元化,共享精神将日益深入人心。但也不排除传统公共交通服务与共享服务模式之间发生冲突,进而改变行业发展轨迹。
华夏时报:杉杉将如何通过“互联网+”与工业4.0的共享思维模式,去规划动力电池材料、能源循环和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的双闭环体系?
庄巍:在新能源产业链核心产品的制造环节及终端应用产品的推广环节、在新能源用户大数据分析和精准优化环节,杉杉将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工业4.0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与服务可追溯,到大规模工业化定制、需求与供应多元互动。在能源管理和新能源汽车运营等应用端,将通过大数据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充分降低整个制造和应用环节的信息孤岛效应与不对称程度,使得环保与经济性得到最大化体现,实现双闭环的企业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