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贫瘠、劳力不足、产业缺失、交通不便……一直是困扰精准脱贫的重要因素。探索出一条脱贫见效快、还能长期受益的增收途径,是扶贫人一直努力的方向。光伏扶贫,助力精准脱贫,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点亮了希望之光。
为了光伏扶贫计划落地见效,让贫困人群真正受益,全市各地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探索出六大光伏扶贫新模式,构建了脱贫攻坚大格局,贫困户坐在家里就可享受“阳光红利”。
央企援建,贫困人群真受益
5月15日,经过技术人员的最后调试,长阳资丘镇柳松坪村200千瓦光伏电站顺利并网发电。至此,“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在宜昌捐建的第二批3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建成投产,总容量7600千瓦。
2016年以来,“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扶贫对象精准、提供稳定的扶贫资金”目标,在宜昌实施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先后在长阳、秭归两县投资1.19亿元,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3座,总容量12.8兆瓦,占全省“三县一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集中式光伏电站总容量的65%。截至5月18日,3座集中式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539.9万千瓦时,发电纯收益将全部用于当地扶贫。
今年,“国网阳光扶贫行动”在长阳、秭归两县的1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建设200千瓦光伏电站,总投资2.13亿元。截至目前,第一、二批73座电站顺利并网发电,第三批电站也将在6月30日前全部建成投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后,将全部无偿捐赠给村集体,预计每站每年可为村集体提供扶贫资金19万元左右。
“村里准备从光伏扶贫收益19万元中拿出3万元,作为10个贫困户在木瓜基地入股的资本金。”长阳西坪村党支部书记覃世灿告诉记者,到了2018年,这10户最困难的贫困户每年会有4500元的收入。这种由“央企扶持,整县推进”的光伏扶贫模式,为定点扶贫县群众脱贫致富建立一条稳定的收益渠道。
“社会援助,村级受益”的模式也积极推动着五峰光伏扶贫工作。苏家河村由驻村帮扶工作队市国土局、市公路局、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筹资,建成18.72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受益主体为村集体。
进村入户,阳光福利全覆盖
5月19日上午,阳光明媚,宜都市红花套镇土老憨集团厂房屋顶上,一排排整齐的深蓝色光伏电池板在太阳照射下熠熠闪光。
这是宜都市红花套镇投资552万元组建扶贫项目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土老憨产业园区厂房建设装机容量为690千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年收益预计达50万元。除了偿还电站建设成本,每年可为该镇54个易地搬迁户补贴资金3000元左右。
这种“政府出资,园区承载”的光伏扶贫新模式不仅在宜都“开花”,在邻市枝江也正积极推广。枝江市依托马家店创业园厂房,由政府出资、城投公司承建,建成2兆瓦光伏扶贫电站,2016年12月已建成并网发电。 远安也正积极探索“全面覆盖,到村到户”模式,将光伏扶贫作为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来源的重要措施,实现了对15个贫困村、1234户“三无”(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贫困户、4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全覆盖。这既保障了村集体收入,也让“三无”贫困户、安置点贫困户每年保底增收2000元。
收益共享,扶持走上致富路
“一块块光伏电池板,拼起了贫困山区百姓的脱贫梦。”日前,兴山峡口镇杨道河村20兆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的建设现场,村支书黄雄难掩内心激动。
兴山县流转土地,集中建设光伏电站,计划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2个,总规模60兆瓦,总投资5亿元,流转土地1500亩,分别选址峡口镇杨道河和石家坝,2416户贫困户4513人将受益。目前,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兴山县峡口镇杨道河2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已完成安装,6月并网发电,可保障27个村80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收入3000元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这将成为宜昌市规模最大的光伏扶贫项目。
点军“村企共建,收益共享”的光伏扶贫模式也在积极探索。该区落步埫村已和春缘新能源(湖北)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光伏电站,其中企业出资60万元,村集体通过“扶贫资金+场地折资”的形式出资38万元。在收益分成上,项目运营前10年,村集体每年能够获得固定收益5.25万元,达到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10年固定收益期之后,企业将按照股份比例,每年向落步埫村支付年总收入39%的收益分成。
2016年以来,宜昌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全市光伏扶贫工作呈现出“投入实、建设快、成效好”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36个,装机容量23376千瓦,在建项目57个,装机容量27508千瓦,备案拟建项目16个,装机容量40720千瓦,全部建成后,可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222个,带动1.3万贫困户受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