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打破传统光伏局限 贫困农户实在获利

   2017-09-11 中电新闻网14420
核心提示:8月31日下午,安徽省灵璧县叶庙村贫困户胡芹侠和几位妇女一起在地里扎茄子。紫亮紫亮的茄子有长的也有圆的,挂满枝头,已经七八
8月31日下午,安徽省灵璧县叶庙村贫困户胡芹侠和几位妇女一起在地里扎茄子。紫亮紫亮的茄子有长的也有圆的,挂满枝头,已经七八成熟了。她们自如地在菜地里穿梭,浑然不觉头顶2米多高的地方有一排排光伏板正贪婪地吸收着阳光,把太能转化成电能,也转化成胡芹侠和她同伴们的扶贫补助。

叶庙村光伏农场是全国首个“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自7月19日并网以来,已累计发电约83万千瓦时。预计年电费可实现净收益20万元,每户贫困人口可分得3000元以上。加上“返聘”到农场打工的钱,每年仅从光伏农场叶庙村贫困户每户就可增加收入约万元。

打破传统“农光互补”种植局限


两块光伏板上下排列,配上50~60厘米的支架,构成现在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的典型特征。由于离地面近,倾斜放置的光伏板下面只能种一些喜阴的作物,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农光互补电站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光互补”,因此现行国家政策明确禁止光伏项目以任何方式占用基本农田。

“原来县里已建成16多兆瓦的农光互补项目,但下面的地基本都是荒废的,只有少数养了些鸡。光伏板之间空间狭小,光照不足,人进行农业劳作也非常困难。”灵璧县委书记刘博夫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索更好的光伏模式。

去年,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第三届“10.17扶贫日论坛”上,灵璧县与会代表看到了中利集团推介的“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受到启发,于是提出建立“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模式,由县政府牵头并出资,由企业出技术,通过建立光伏农场,实现光伏包县脱贫,项目产权归贫困村农户集体所有,所得发电收益全部用于光伏扶贫。

2016年11月30日,全国首个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落户灵璧。光伏农场模式搭建的光伏电站,几乎不影响正常的农业种植,与传统农光互补电站差异非常显著。

记者来到这片建于山荒地上的光伏农场,只看到光伏组件离地面高达4米,光伏支架桩距跨度达10米,光伏板就像搭在头顶的凉棚,毫无压抑感。“每排组件成单板排列,二十七八度夹角,排与排之间有足够的空间透光,随着太阳运行的轨道,每天农作物的光照可达75%以上。”刘博夫介绍说。而且新型的光伏组件架设模式,将所有道路、水渠、设备用房都设置在光伏下面,原来一座100兆瓦的光伏电站需占地3000亩以上,现在只需用地2000亩以内,节省土地40%以上。

在占地43亩的光伏农场陆地区域,露天种植的有茄子、辣椒、黄瓜、紫薯等,大棚种植的有草莓、醉蝶等水果和中药材,共计十几种农作物,都由中国农科院培育的航天系列种子孕育而成,采用有机方式种植,经济价值很高。刚好在成熟季节的黄瓜已经摆上了灵璧县世纪华联等大超市的货架,5元一斤的价格远远高于当地黄瓜售价,却引来许多顾客排队购买,很快就销光了。

与农作物种植区相隔一条乡间小路的是45亩的水上区域,原来高速公路修建时挖开后积水形成的废塘,现在架起了高高的光伏组件,养起了食用鱼和白鹅,形成了自然生态链。

“光伏农场所用土地原来是开垦荒山留下的荒地,土壤粘性很高,排水不畅,什么作物都无法种植。没想到光伏电站来了,不仅发了电,还救活了荒地。”叶庙村村委会主任叶振山告诉记者,当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这样的“高档”蔬菜瓜果,农民以前从来没见过。在农场打工不仅挣了钱,还学了技术,村民都非常开心。

据中利集团董事长、总裁王柏兴介绍,在高4米、支架柱宽度达10的空间里,各种现代化农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都可以畅通无阻。在其他省市的试验证明,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农业种植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水稻亩产达602.1公斤,高于同区域其他水稻亩产。

包县脱贫经济上如何实现?

光伏扶贫是中共中央“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根据8月1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十三五”光伏扶贫计划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39号文”),光伏扶贫的范围为2016年3月《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意见》(简称“《意见》”)附录中的471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正是其中之一。

《意见》要求,光伏扶贫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保障200万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包括残疾人)每年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灵璧模式的“光伏农场包县脱贫”是如何“包”起来每年每户3000元收入的呢?

灵璧县扶贫局局长杨松介绍说,“光伏农场”带给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出租收入,二是电费结算收入,三是农场打工收入。

叶庙村贫困户闫兴杰就是土地收入的“大户”。他家里一共有5亩土地被光伏电站“征用”,每年因此获得土地租金5000元,而这些地是原本就种不出什么来的荒地。乐呵呵的闫兴杰说,他今年已经60岁了,因为是再婚家庭,家里两个孩子中小的只有4岁。妻子前两年重病卧床之后,家里上上下下只靠他一个人。自从有了光伏电站,他平时到光伏电站干点体力活,一天收入120元,顿时让日子好过了起来。

胡芹侠家里没有土地出租给光伏电站,也干不了体力活。几年前她做了脑瘤手术,因为着急,丈夫在她生病期间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家里顿时陷入贫困。原本是病人的她要撑起这个家,于是,她被“请”到光伏农场打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天收入60元。记者问她干活累不累?她红着眼圈说:“吃得消,以后日子有奔头了。”

说起光伏扶贫,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发电收入。灵璧县“贫困村光伏农场、包县脱贫”项目,要在县73个贫困村每村建设0.5兆瓦光伏农场,共计36.5兆瓦,其中叶庙3.5兆瓦项目归7个贫困村集体所有,所得收益由贫困户共享。灵璧县供电公司总经理王琪告诉记者,叶庙电站的年发电量预计约为420万千瓦时左右,每千瓦时上网电价0.85元,年卖电收益约为357万元,平均每村年电费收益约51万元。扣除投资的还本付息,每个光伏农场可实现年平均净收益约20万元。

刘博夫介绍说,叶庙村共有人口3084人,其中核定贫困人口147户、494人,经过脱贫攻坚,现有贫困人口43户93人。按照20万元/年的发电收益,每户可以分得4600多元,远高于国家规定的3000元最低标准。

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乐观。20万元的净收益是按照县政府自筹投资20%对的资本金,银行贷款80%计算,如果县政府能够全部投入,每个村可以40万元以上的脱贫收益。叶庙村就是如此。刘博夫告诉记者,按照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贫困县集中资源打赢贫困攻坚战”的精神,一年来,灵璧县委县政府共整合了4.7亿元的扶贫资金,叶庙村项目完全由县政府自筹。

“我们的光伏扶贫项目所得收益县政府一分钱不截留,项目建设企业一分钱不截留,全部让利于民。”在9月1日召开的中国光伏农业精准扶贫发展论坛暨光伏农场包县脱贫灵璧模式推介会上,杨松的发言掷地有声。

按照项目承建方中利集团的计划,除已经投运的叶庙村3.5兆瓦项目外,灵璧县73个贫困村共计36.5兆瓦的光伏农场的其余项目将于9月20日全部建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