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份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太阳级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官员表示,光伏领域也要调结构并防范产能过剩等问题。出于调结构的考虑,近期国家可能出台《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从而使得太阳级硅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行业预期,《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主要内容将涉及布局、能耗、环保、监督等众多方面,多晶硅行业准入门槛可能确定为“产能规模大于3000吨/年,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
未来多晶硅产业投资门槛出台,能否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多晶硅盲目、粗放投资的格局?会否对四川现有的多晶硅产业形成冲击?而以此为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究竟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精辟的预测。
A产业政策适当约束是好事
记者:一直有争论的太阳能产业产能问题,主要集中在多晶硅领域,09年行业刺激政策出台后,大量的资本涌入该领域,导致出现了大量技术含量较低的小规模产能。今年要出台多晶硅的准入标准,会对现在投资这个产业的企业有什么影响?
刘汉元:光伏产业在中国从真正形成规模来算,只有6年的历史。在过去的3-5年之内,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在下一代生产线上,可以说是将完全掌握这项核心技术。从全球多晶硅产量中中国基本为零产量,提升到去年占到全球产量的1/5,我估计今后不超过10年,全球将会有一半甚至70%以上的多晶硅是中国人生产的。
但是由于过去行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加上萝卜快了不洗泥,技术不到位导致的污染和能耗,确实影响了大家的判断。也
由于某些方面对新能源的认识,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公众媒体,大家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很多人没有看到它的主流趋势是非常好的。我认为,掌握这个技术并且规模化运用,是中国参与未来世界经济革命中最大新兴产业竞争的一次绝好的切入机会。
在短期内,我们应该协助它治理、完善,国家出台的准入政策可以理解。比如说要有多大的规模才准入,对各种能耗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能耗要求基于西方的水平略有放宽。但中国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基本接近、达到了这个水平。如果用这种方式去适当约束,也许是一件好事。
对于以后不同规模企业的生存问题,有可能去掉不少,也有可能去不掉,因为它的增长空间太大。它和其它行业不一样,其它行业只要一压一挤,就会挤掉水分挤掉沙子。
B“产能过剩说”值得商榷
记者:从全球市场的供需情况看,2009年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有效供货能力达10万吨,且仍有部分地区的多晶硅项目还在不断上马,产能将会继续扩大,有行业分析师预期全球有效需求仅为6万吨,远远小于供应量,这不是意味着产能可能出现明显过剩?
刘汉元:天下的商品都可以说它过剩,唯有太阳能光伏不过剩,因为它还没起步,如果要说起步了,也仅仅是刚开始。因此,简单说它过剩,是不准确、不科学,而且欠严谨的。如果在遭遇金融危机后,在大家一哄而上的背景下,即使出现了短时间的过剩现象,也仅仅是盲目投资所引起的一定时期的、阶段性的产能过剩。所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时候,我想政府调控的本意,在于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投资的节奏,这不仅是光伏产业,对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那么出现“产能过剩”的说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大家的认识不完全统一。因为它涉及很多自然科学和专业知识以及对能源多方面的把握;第二,整个多晶硅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需要很高的自动控制技术,很高的管理水平,很高的设备单机和系统可靠性,才能够生产出真正符合要求的多晶硅。这些技术掌握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手里,实际上有30-50年。中国前几十年也在这方面的科技投入上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未能进入主流应用,算是跟着别人发展了几十年,而近3-5年来在多方面强大的力量投入和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下,干了过去30-50年没有干成的事情――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并规模化使用。
5年以前,中国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99%以上靠进口,2009年我们自己就供应了50%的多晶硅,这是个非常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