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天朗气清,秋高气爽。由世纪新能源网及氢能百人会主办、氢能观察承办的CHEC2022世纪氢能大会在北京顺利举办,会议精彩连连,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氢能话题!原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做主旨报告《后冬奥时代 中国氢能发展机遇》。徐老师慷慨激昂地为在场嘉宾讲述了氢能产业的根本发展方向:发展氢能源根本是为了子孙后代。“睁开眼睛看世界,打开脑洞看未来。”“能源革命的第三大支柱——氢能。抓住能源革命,推动氢能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一靠氢能,二靠储能,三靠智能。”“真正改变世界的是生态系统。”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做主题演讲,他提到了国家电投氢能技术在冬奥会的应用实践,并指出目前我国在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电堆等关键技术上尚未突破,与国外(特别是日本)的差距比较明显。发展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此外,柴博士指出目前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化石能源占比过高;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风光消纳问题十分困难。他强调,目前国家电投在催化剂领域已经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量产,产品性能质量全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法国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跃兵直接严肃地指出能源转型的根本原因:温室气体带来的环境高温上升问题,“一个底线—1.5℃”。他解释,实现“碳中和”的三条路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氢能产业需要政策、金融、战略等各方面的创新与结合。在企业层面,要通过低碳化、数字化、国际化、资本化四个方面实现战略创新,达到“碳中和”。美锦能源董事、副总裁、美锦氢能董事长姚锦丽对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路径和突破做出详细阐释。她表示,美锦能源作为传统能源龙头企业,近年来实施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已升级为综合能源供应商,并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在后冬奥时代,姚董事长表示,“我国需要持续推动大批量、成规模、低成本的氢能商业化推广。”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氢能技术开发部门经理何广利发表《可再生能源制氢分析》的演讲,何总详细介绍了国家能源集团在氢能产业上的具体业务范围,并提到了国内70Mpa高压储氢瓶氢气测试问题。此外,何总认为,工业领域的绿氢替代和交通领域的绿氢使用在氢能领域平分秋色。“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的模式,对电解水装置的要求不同,同时影响经济性离网,并网,制氢优先,上网优先。”三一重工动力所所长、燃料电池工程车辆项目总监朱伟强重点介绍了三一氢燃料工程车辆应用实践,他提到,“三一积极布局,在一增一降的市场背景下,新能源重卡(工程车辆)逆势增长,三一拔得头筹。”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谢秀娟对液氢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做主题演讲,谢博士指出,液氢对于氢能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氢能大规模应用时,储氢密度是关键性经济指标之一。“液氢储运运量更大,充装更快、占地更小,是面对未来更大加氢需求下更优的选择。”挪威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导白勇向与会嘉宾展示了储氢瓶发展现状,他表示,目前车载储氢技术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而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最为成熟,是最主要的车载储氢方式。“在缠绕碳纤维层方面,目前我国所有气瓶的碳纤维材料都依赖进口,仍需继续研究加快其国产化进程。”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曹坚表示:“目前执行的标准规范基本满足氢能产业发展的需求,建议在相关条文说明中增补执行细节的说明,以便于更好的指导工程项目执行,实现项目安全、节能等目标。”顶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李世海将钱学森所提出的工程科学思想应用入氢能领域之中,为未来机械工业、机械制造业在氢能中的实践提出新的可能。“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是知识的源泉,更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他表示,工程科学思想不仅是在氢能产业之中,在其他应用领域中也可以做到“提出方案”的角色,解决最实际的技术问题,打通技术壁垒。山东万泰压缩机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世年介绍了液驱氢气压缩机在充装站的应用,向大家展示了液驱氢气压缩机的优势。堀场(中国)贸易有限公司过程与事业部部门经理吕岩提到工业气体的两种检测方法:色谱和光谱,并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优势与缺点,为工业环境下氢气的检测与提纯给予新的可能。考克利尔竞立(苏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黄雪兴提到,目前的氢气产量不足以达到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用氢需求,所以制氢设备正在走向大型化、集成化。苏州苏氢制氢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纯表示,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攻方向;其中,碱性电解制氢有着完全成熟的技术,且投资成本有相对的优势,目前已充分产业化,是大规模绿氢生产的最佳选择。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技术部标准化管理部部长、正高级工程师王刚介绍了目前国内氢能燃料电池标准体系,他表示,我国燃料电池标准化工作基本与国际持平;团体标准异军突起,后期有超越国标的趋势;标准的范围已经从核心部件向外围辅助部件发展。可乐丽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祥生详细介绍了GENESTARTM(日本株式会社可乐丽开发的耐热性聚酰胺的商标名称)在燃料电池及新能源车耐高压电部件的应用。他提到,运用优异的耐电击穿性能可以提升产品设计的多样性以及提高燃油(电耗)经济性。尚宁智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洪峰介绍了光纤光栅智能感知技术以及植入式光纤智能感知系统在储氢罐中的应用,对于储氢压力容器而言,“在罐体纤维层内嵌分布式光纤感知元件,实现对罐体安全性进行预测和报警。”氢通(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亚辉强调:能源革命催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更有效促进能源革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中国必将“换道超车”。此外,他表示,目前国内氢能产业还有众多技术需要革新,氢通新能源一直针对“卡脖子”技术攻坚克难,致力成为技术领先的全球化新能源科技企业,以“能源线”和“产业线”双线并行,为双碳目标助力。在会后的采访中,任总表示,目前多数氢能与燃料电池企业的初步发展在依靠国家的补贴,但氢通着眼于长远目标,在长期发展上,要专注于发展燃料电池的商业场景开发,在补贴之后依旧能够独立发展。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孙立清介绍了燃料电池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应用,对比了燃料电池汽车和锂电池车的性能和特点。他提到,材料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人类的文明进步,技术突破,每次都是伴随着‘材料学’突破开始的。”氢能源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从氢能的制储运加用等各环节来看,未来氢能将会迎来一个拐点,继而成磅礴之势发展。此次论坛凝聚各方代表,共话氢能发展,不仅有老生常谈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更有新思想新观点的出现。
本次世纪氢能大会的圆满举办,离不开行业内的支持。氢能观察积极着眼于产业发展,为各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提供交流合作平台,期待未来能够加速推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