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作为“新三样”之一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三成左右。将统计品类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环节,相关增长可观。
不可忽视,光伏产业正面临着“新三样”共同的挑战:出口增速放缓、国内产能过剩以及欧美市场收紧。
全球光伏市场风起云涌。去年10月路透社曾报道,德国等欧盟国家试图在太阳能领域减少对华依赖,计划动用补贴或“关税大棒”等工具,保护欧盟光伏企业。但在内部分歧下,相关计划不了了之。
但近期海外企业裁员、停产消息频传,不仅引发我国光伏行业热烈关注,英国《金融时报》1月27日报道,有欧盟知情官员透露,鉴于近期多家欧洲光伏企业宣布关闭生产,时隔近四个月后,欧盟再度酝酿对中企“下手”。
报道称,此时正值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投资之际,欧盟准备在下个月宣布一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而近半年,已有四家欧洲工厂关闭或宣布即将关闭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计划,另有厂商宣布裁员。
中国竞争是主因?
瑞士知名光伏组件制造商Meyer Burger宣布,将关闭其在德国的太阳能组件生产基地,并计划最早在4月份开始关闭德国东部的部分工厂。
公司给出的关闭理由为缺乏有效措施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其补充表示,公司预计2023年总销售额将达到1.35亿瑞士法郎(约合1.565亿美元),营业亏损至少1.26亿瑞士法郎。其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产能过剩的急剧增加,以及美印实施的贸易限制,导致2023年欧洲太阳能市场出现严重供应过剩和前所未有的扭曲。
据报道,这意味着德国最后一家大型太阳能设备生产商即将黯然离场,同时欧洲最大的光伏组件工厂关厂,这将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光伏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不止海外组件厂商感受到市场寒潮,多晶硅厂商同样如此,甚至更早。11月23日,新加坡垂直一体化光伏制造商REC公司宣布关闭旗下位于挪威的两家多晶硅生产工厂。对于采取这一行动的原因,据挪威电视台NRK报道,截至目前,REC公司在挪威的业务累计损失已达到3.35亿挪威克朗。
REC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恩诺·比克尔直言,公司生产多晶硅成本过高,已经无法支撑,以电费为例,该公司生产多晶硅支付的电费为4挪威克朗/千瓦时左右,而中国多晶硅企业生产所用电费为0.4挪威克朗/千瓦时左右。相比之下,REC公司生产的多晶硅不具备竞争力。
以上制造商都重点提及了中国企业的竞争、政府补贴以及欧洲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据《环球时报》转载德国《图片报》28日报道称,欧洲太阳能生产正遭受“不可持续的损失”,除非德国政府出手支持,否则很难与中国产品对抗。
而对身处竞争优势的我国企业而言,海外市场是必须争夺的热土。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曾对媒体表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出海是必然选择,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进入到全球顶层竞争领域。全球的市场分布和竞争力的分布,全球高价值市场在哪里,全球生产的竞争力优势在哪里,全球研发优势在哪里。
“我们积极地、乐观地、正面地评价光伏企业海外建厂的过程”,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也曾针对中国企业出海发表观点指出,配合能源转型、地方发展,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光伏企业以适当的节奏、适当的形式走出去,在世界上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就近生产、就近使用,是一个全球来看更好的生态,也是使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中国产业真正参与全球更加均衡的能源转型过程。
欧洲去库存,转投美国
除晶硅、组件企业外,海外逆变器厂商日子也不大好过,SolarEdge 、Enphase Energy近期纷纷传出裁员消息。
去年10月,Solaredge发布第三季度业绩后,股价曾一度下跌36.5%,海外投行分析师下调对其及同行的估值。2023年的业绩表现戳破2021-2022年高增长营造出的市场泡沫,公司2023年积压的订单远超过2022年交付的产品数量,尤其是在欧洲地区。
据悉,欧洲市场约占SolarEdge总营收的六成,美国市场营收占比约三成,其他地区约一成。由于库存过剩和光伏需求疲软,欧洲市场对逆变器的需求增长放缓。SolarEdge业绩低于预期。
Enphase也表示,欧洲太阳能发电的增长的放缓,导致Enphase等公司库存水平较高。此外,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加州的计量改革以及美国高贷款利率导致光伏装机需求大幅下降,削弱了美国对光伏逆变器的需求。其2024年的策略是清理全球过剩库存,同时寄希望于美联储明年降息。
市场供需与政策变化影响着企业业绩的同时影响着企业战略布局。2023年12月美国更新了IRA的先进制造补贴,预计于2024年2月24日举办听证会。该文件的细则新增变化是:逆变器带多个优化器的,可被视为微逆,将享受11美分每瓦的补贴,原来的补贴是逆变器享受6.5美分每瓦。同时,该政策要求生产和销售方视为同一主体才能享受补贴。SolarEdge的逆变器此前为代工生产。其现在规划新建美国工厂,将成为该政策的最大补贴受益方。
“美国市场逆变器单位收入和单位盈利更高,是优质的高壁垒的高端市场,对国内企业而言,既有挑战,也是蓝海。”国泰君安发布研报称,2022年亚太地区逆变器出货量国内企业占比94%+,欧洲国内企业占比82%+,这些地区容易发生内卷,但美国市场国内企业占比仅28%+,大部分为海外竞争对手,格局更优。
美国市场的这种格局不仅吸引逆变器厂商,对电池、组件更具吸引力。2023年,除行业众所周知的头部组件厂赴美扩产外,爱旭股份、钧达股份等电池厂商也先后透露出在海外建厂的打算,海外产能建设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因贸易摩擦导致的销售风险。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制造商也在转向美国。韩华决定关闭韩国本土工厂,将业务中心转移至美国,2024年1月8日,韩华Q-Cells与微软签订12GW光伏组件和EPC服务合同。据悉,韩华QCELL最近完成了佐治亚州达尔顿工厂的增设,目前正在建设卡特斯维尔工厂。挪威硅棒、硅片制造商Norsun也投身美国计划建造一座5GW的硅片厂。
据PV Tech最新报道,Meyer Burger将把全部精力放在亚利桑那州的太阳能组件工厂上,该工厂刚刚开始接收设备。这一2GW工厂将接收来自德国的电池,直到公司位于科罗拉多州的电池工厂开始运转。
海外市场热度不减
在海外企业竞争处于劣势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存在诸多困境。“内卷”的态势席卷整个光伏行业,裁员之声并不鲜见。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国产能的过剩需要向外传导至更大的市场,用利润更丰厚的市场维持企业盈利水平,同时规避单一市场风险是企业首选。
面向全球市场,充足的产能与更优的价格为我国企业构筑起坚硬的市场壁垒,而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海外建厂的前提和核心都在于精确地计算经济账。华鑫证券指出,考虑到海外硅料供应较平衡、美国本土产业链建设仍需时间、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且熟练工人不足等因素,2024~2025年美国组件价格有望维持高位,具有美国产能或出口渠道优势的国内企业有望受益。
在价格上,美国市场组件价格相对国内一直存在明显溢价。在当下国内供给端过剩导致光伏产业链盈利全线承压,甚至多环节持续亏损的背景下,预计出口美国市场的组件单瓦盈利非常可观。
根据企业2022年财报数据,天合光能在中国市场毛利率为13.51%,美国市场毛利率为16.05%。隆基绿能在中国境内的毛利率为14.62%,亚太地区可达21.73%,美洲地区与中东非地区毛利率也比境内市场高出至少两个百分点。
同时,美国市场也十分可观。2023年,北美洲成为地面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同比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据行业媒体初步预估,该数据约为150%,南美洲增长了120%,亚洲约为100%。
在美国政策激励下,光伏需求具有确定性。1月16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短期能源展望报告,给出2024~2025年的美国光伏装机预期。
根据EIA的预测,2024年新增电力部门运营光伏装机36.4GW(即公用事业规模的光伏装机,不含分布式光伏);新增1MW以上的户用、工商业光伏装机0.8GW;新增1MW以下的户用、工商业光伏装机7.5GW,合计2024年新增光伏装机44.7GW。2025年美国新增光伏装机将达到54.8GW。
据国泰君安研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美国组件进口金额达157.7亿元,同比增长128%,2023年1-10月美国进口光伏组件数量创纪录达到42.03GW,进口组件相当一部分为库存,预计在2024年安装。另外,组件供应商迫切希望在2024年6月新关税政策生效前继续将足够多的组件货物运抵美国,并确保在2024年底前完成安装。
在政策与市场供需共同促进下,经由头部企业测算,“海外的本地化制造如今已经是确定性的,企业能做的就是积极布局。”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光伏产品线总裁陈国光如此认为,企业应积极、提前参与欧洲等海外市场的本地化要求,以与当地政府建立起对话机制,协商如何实现本地化目标。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也曾言,“现在的情况对于‘中国造、全球卖’的格局带来很大的挑战,未来光伏行业将越来越朝着‘全球造、全球卖’的趋势发展。”
伴随海外企业的起伏与变迁,我国头部企业在主动与被动中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海外建厂的再次探索。在全球化的光伏产业发展中,这是中国企业家的前瞻,亦是中国企业的又一次破局。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