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中海阳 双轮驱动“傲立”光伏寒冬

   2014-01-22 中国证券报9870
核心提示:2012年以来,由于欧美双反接连来袭,同时遭遇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及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光伏行业陷入低迷调整期。加之银行
2012年以来,由于欧美“双反”接连来袭,同时遭遇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及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光伏行业陷入低迷调整期。加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信贷门槛提升,“涉光”企业几乎全面遭遇最严重的限贷或停贷,进一步加剧了众多光伏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

然而,在光伏领域哀鸿遍野声中,中海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竟然一枝独秀,连续多年快速发展势头不减。在行业绝大多数企业执著于大上光伏电池生产线时,公司已悄然布局太阳能行业的新兴门类——光热发电,并在进一步探索太阳能光热与页岩气(天热气)联合循环大能源项目的产业化路途。

光伏“苦海”中脱颖而出

近两年,在“内忧外患”的行业大背景下,包括中概股在内的众多光伏公司业绩“亏”声一片。特别是在光伏寒冬最难熬的2012年,据wind数据统计,A股光伏发电板块大部分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然而,在备受资本关注的新三板,中海阳已崭露头角,成为极少数维持盈利的“幸运儿”之一。2012年,中海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净利润3200多万元。201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702.77万元,净利润为2162.98万元,同比分别大增88.54%和1618.78%,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上年增加158.35%。

对于并非行业龙头的中海阳如何在光伏“苦海”中脱颖而出,中海阳公司董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面对行业发展的低迷期,公司管理层适时根据行业及公司整体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战略规划,主动降速,在主营业务光伏电站EPC项目上做足功夫。

2012年之前,当时光伏制造业方兴未艾,许多企业扎堆涌入其中,导致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被这一危机压在头上的众多企业,直到现在还未恢复元气。而彼时中海阳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在光伏电站开发方面独辟蹊径。

“早在2011年中海阳就提出要实现并网光伏电站EPC(工程总承包)1.2亿元/10兆瓦的战略目标。当时许多EPC企业甚至是光伏电站业主方都对此提出疑义,认为这不可能实现。到了2012年,随着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公司的规划成为行业主流。中海阳也因为率先按这一方案执行,抢得了行业发展先机。”公司董秘介绍说,随着光伏制造业世风日下,如今光伏行业中最被看好的正是中海阳此前一直坚持的电站开发细分领域。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海阳光伏电站装机中标签约容量已达144.23MWP,超过2012年全年总量。

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内众多一线光伏电站开发商EPC项目投资收益率普遍维持在11%左右不同,中海阳电站项目始终维持在20%以上的利润率水平。公司董秘告诉记者,与众多开发商不同,中海阳光伏电站在项目前期开发时就与国企或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前期手续齐备后再最终完成EPC项目。“这样一来,可确保从电站设计、建设到后期运营各环节都能维持一定的利润率水平,同时还可以顺利实现EPC项目后期的及时转让兑现投资收益。”

进军光热发电

近两年来,中海阳先后完成了三轮总额达数亿元的融资,成为新三板挂牌企业中为数不多的资本“宠儿”。据一位券商研究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这并非仅仅得益于其光伏电站主营业务的稳健,更大的亮点则在于中海阳在行业中率先打出“光热发电”牌,实打实地耕耘光热发电这一新兴产业的“蓝海”。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战略构想。2011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光热发电列为新能源(1141.04,21.300,1.90%)鼓励类的第一项,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光热发电的产业地位。到2012年,形势更加明朗化。国家能源局在当年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太阳能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至2020年达到300万千瓦。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中海阳目前给自己的战略定位是“光伏、光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事实上,中海阳一直在关注其认为更有发展前景的太阳能光热领域。在国内太阳能光热电站建设启动的初期,就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力量与资金,与国内外的顶级科研院所、大型能源集团广泛合作。目前,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中海阳再次担当起国内光热电站建设及技术路线创新突破引领者这一角色。

2011年2月,中海阳在成都双流成立了成都禅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建设了一个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研发基地,主要从事太阳能聚光热发电镜场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据公司董秘介绍,该研发基地占地240.8亩,建设面积17万平方米,已投资5亿元,分别从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进国际一流生产设备,是国内首条具备国际先进技术和生产水平的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目前项目已完成整条生产线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已于2013年6月份实现新产品下线,为推进光热发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步伐,以及国内光热市场的启动做好了技术储备和项目示范。

探索多能互补

2013年以来,国家提出太阳能发电战略逐渐向分布式发电倾斜,而大型地面电站传统思路则面临推进越来越难,目前遍布在西部的众多大型地面电站正遭遇并网难而闲置。

目前,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国家电网允许各种分布式能源并网的承诺可以看出,多种能源形式互补已经成为国内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让专注而敏锐的中海阳寻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不断扩大光伏电站商业化应用的基础上,同步将光热发电与页岩气(天然气)等联合循环发电,形成了一条能源供给新的产业链条,这也与中海阳所追求成为“大能源”集团的目标不谋而合。

据公司董秘介绍,光热发电与页岩气的多能互补这一概念并非中海阳的突发奇想,也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可行性调研,是广泛与中科院“973”项目组相关专家多次交流、认证后才提出的概念。

“目前,在全球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已经有一部分电站实现了与天然气联合循环应用;而页岩气在美国也已成为主导能源,快速占据了近1/3的能源市场份额,显示出这两种能源结合的广阔前景。我们判断,页岩气与光热发电的联合循环三年后会逐步产业化。”公司董秘说。

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如果将页岩气与光热发电结合起来,则既可降低投资成本,解决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利用与输送问题,同时能把能源新品种页岩气的利用得以充分发挥。

中海阳董事长薛黎明此前曾对记者表示,据公司预测,光热发电与页岩气联合循环在技术上与理论上都可行,具体实施仍需要2-3年的时间,到2016年,基本可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