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京发改[2016]94号

   2016-01-26 世纪新能源网64650
核心提示: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全面提升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全面提升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从园区层面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示范引领本市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我们联合研究制定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16年1月18日

(联系人:市发展改革委资环处 王育民; 联系电话:66415588-0540 市财政局经建一处 刘 研; 88546569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改局 张真芳 6788817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精神,扎实推进产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科技、资源、区位优势,以开发区为试点,积极探索园区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路径,示范引领本市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多方协同为保障,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积极拓展园区绿色发展空间,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二)建设目标。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开发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资源投入产出、生态环境等主要指标力争达到国际同类园区先进水平,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展示本市绿色发展成效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产业绿色化特征更加凸显,率先形成高精尖的高端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完成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劣势产业淘汰转移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科研投入占GDP比例提升4%以上,成为本市创新驱动的引领发展区。

能源低碳化水平持续改进,能耗强度位居国内同类园区领先水平。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巩固,节能低碳的电力调度体系得到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翻一番,能源消耗强度下降至0.15吨标准煤/万元。

资源循环化利用显著提升,固体废物实现全流程分类收运。率先建立“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分区分质”的供水模式,实现园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固体废物100%分类收运,区内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实现循环链接,基本建成循环型产业共生网络体系。

空间集约化程度有效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明显改善。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开发,大力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单位土地产出率提升2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幅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空气质量满意度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稳定达标。

管理精细化能力全面加强,资源环境领域智能化管控实现全覆盖。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弘扬树立,生态文明制度得到全面有效贯彻执行,管理体系得以完善,计量、监测、统计等基础能力显著提升,建成覆盖资源环境领域的“互联网+智慧园区管理”集成创新管理平台。

二、绿色低碳促进产业高端转型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标准、技术、产品对园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升级,降低资源能源要素投入强度。积极扶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知名节能环保企业。做强科技研发、系统集成、总部运营等高端业态,构建“研究院+产业联盟+专利池+技术授权交易平台+基金”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发展链条,加快攻关能源互联网、太阳能电池等一批关键技术,构建符合园区特色的高精尖产业格局。

高标准做好产业疏解与淘汰退出。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率先建立开发区产业能效准入制度,严控新增项目质量。落实《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坚决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比较优势不突出的加工制造环节,着力调整疏解传统能耗高、生产效率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三、工程带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全面推行建筑绿色化。大力提升绿色建筑比重,新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及以上标准,新建和扩建工业建设项目至少达到绿色工业建筑一星级标准,重大工业建设项目达到绿色工业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中绿建二星及以上占比达到50%。加快实施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在朝林大厦等一批公共建筑开展电源、照明、暖通空调等智能建筑系统升级项目;实施社区、政府机构、学校百万平米建筑系统节能工程,实现公共机构系统节能全覆盖。在新建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积极开展超低能耗示范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3000吨,年节约用水90万吨。

构建多元绿色出行体系。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引导进入开发区的物流货运车、通勤班车尾气排放达标,鼓励优先使用新能源车。建设覆盖园区范围的大型充换电中心站,充电桩总规模达到1000个。打造全市首个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园区内布局服务网点达到20个以上,服务车辆达到800辆,推进纯电动车配套建设及租赁示范运营。加快开发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扩大公共租赁自行车规模,新增公共租赁自行车3000辆,自行车租赁网点达到200个以上。通过3年行动,园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85%,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吨。

重点开展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比例达到80%。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在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企业实施一批清洁生产和节能改造项目,预计年节约用电6000万千瓦时,年减少蒸汽使用量4万吨。实施园区照明节能改造工程,对10万盏企业厂区光源进行LED节能照明改造,对公共机构建筑、公共建筑地下车库等光源进行LED节能照明改造,力争实现园区公共区域LED光源照明全覆盖,预计年节约用电1500万千瓦时。以汽车制造业、供暖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污染物减排技术改造项目,预计年减少VOC排放200余吨。在实现园区无煤化基础上完成全区锅炉燃烧器改造,预计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00吨。统筹整合新能源利用、工业再生水使用、废弃物和废水回收等领域的先进做法,示范建设一批“绿色工厂”。

全方位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阳光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重点在京东方、北京奔驰等厂区建设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力争实现园区百万平米厂房屋顶光伏全覆盖,新增装机容量32兆瓦,年发电量3600万千瓦时。在医药基地试点建设高效太阳能光热项目,替代传统能源满足生产及生活供热制冷需求,总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在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上,试点运用能源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扩大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使用规模。

四、合作共筑资源循环利用网络

建设产业共生网络。推广全产业链绿色环保管理模式,梳理产业链条,组织80家企业编制原材料、能源利用及废弃物排放的物料清单,建设具有园区特色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型产业共生网络体系。试点建设中芯国际-华新绿源-艾尼克斯电子废弃物共生链条和京东方-华新绿源-园区企业废弃背光模组LED循环利用共生链条。

全面实行分质分区供水。根据城市用地、产业布局、用水构成等特点,坚持“优水优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分区分质”的原则,全面提高开发区供水可靠性和再生水利用率,高品质再生水占工业用水比例达到41%。建成市政供水、雨水、再生水等集成利用服务体系,实施再生水输送管网工程,提高区域再生水使用效率,实现全区高品质再生水供生产使用,达标普通再生水供市政道路清洗使用。

实行固体废物分类收运全过程管理。示范建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危险废物、污泥等固体废物全分类收运体系,建立企业固体废物产生、分类、转移、处置利用登记管理制度,建设“可统计、可监测、可溯源、可问责”的固体废物统筹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各类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全过程监管,建筑、餐厨垃圾规范收运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在主要工业企业建设回收仓储装置,通过“嵌入式”服务延展工业废弃物回收渠道,预计年处置工业固体废物1万吨;推动南海子公园等园林绿化废弃物规范化处置,年最大处置能力达6万吨。

五、开放共建绿色低碳生活空间

多维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打造现代化新城与生态园林环境共融共存的“绿色亦庄”形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2平方米。进一步加强道路、河道周边景观建设,将河道沿线各个绿化通廊连接成为一体,营造绿色休闲新空间。实施城市绿网项目,与周边地区协同开展生态整治修复,在园区周边500米范围内建设环状绿化林带。根据开发区区位、形状和空间格局特征,以多元增绿为切入点,推进园区建筑物屋顶、墙面、阳台、护坡等全方位立体绿化。在汇龙森工业园区、中芯学校试点开展屋顶全面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

推动建设“亦庄海绵体”。率先引入国际先进经验,采用“以蓄为主,综合利用;分区配湖,优化资源;错峰排水,联合调度”策略,打破城市雨水排除系统和绿地的界限,在开发区河道设置蓄滞洪区,建设人工湖类大型海绵体;在公园、绿地等建设下沉式人工湖、生态沟、回补地下水设施等中型海绵体;在工业区、公建区、居住区建设雨水花园、集雨池塘等小型海绵体,实现绿地雨水渗、滞、蓄、用,涵养雨水,避免城市内涝。

大力开展低碳社区和低碳校园建设。以建筑节能改造、绿化改造、雨水收集改造,完善固体废物分类收运体系为重点,开展低碳社区和低碳校园建设。力争全部住宅小区达到低碳社区二星及以上标准,北京市杂技学校、北京亦庄二中学校等区内7所学校全部建成低碳校园。

六、科技助力管理模式智慧升级

建设园区能源环境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搭建覆盖园区环境资源领域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能源实时消耗、节能减排诊断、固体废物收运在线监测、分析预警、指标考核管理,形成“一个平台,多元信息,智能调度,集中展示”的一体化、可视化、实时化监测与预警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高园区综合管理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管控平台建设。在泰豪园区、金风产业园等建设一批企业级综合信息智能管控平台,实时监控内部电力、燃气、水、市政供热、余热等资源利用以及固体废物分类收集情况,并与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深挖节能减排潜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示范建设园区智能电网。将园区单路电缆供电的用户全部改造为环网供电,10千伏节点配电全部实现自动化,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9%,电压合格率提高至100%,预计年节约用电1000万千瓦时。

七、集成完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逐步建立覆盖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机制,按重点单位分别确立总量控制目标并分解落实,加强形势预测预警,严格目标责任考核。按要求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建立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机制。

率先建立资源环境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立足开发区经济发展实际,开展大气、水、噪声、土壤等污染现状摸底调查,划分污染等级,建立统一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划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建立开发区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加强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建设项目甲方应主动申报、缴纳扬尘排污费,项目乙方必须实现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措施达标和减排

完善科技研发和推广机制。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新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节水与污水处理利用等方面,重点攻关突破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强化展会推介、技术交易、工程示范等手段,鼓励企业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

八、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发展改革委作为全市节能减碳工作的主管部门,牵头做好试点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确定年度计划、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加强资金管理,重点是加强对项目进展和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开展年度督查评价,及时协调存在的问题,适时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注重实效,确保各项目标如期顺利完成。联席会办公室设在开发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实施试点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强组织推动。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做好项目实施计划,及时筹措落实资金,确保行动计划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绿色圆桌会议交流机制,组织国内外园区管理机构、企业联盟、协会、科研院所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为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循环化工作提供发声和交流的平台。

(二)强化资金保障。

统筹市级财政资金、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社会投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渠道广泛融资,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对已有支持政策的项目,按原渠道优先给予支持;对尚无支持政策的项目,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总投资30%的补助支持,市级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其他项目给予30%的补助支持。积极采用PPP模式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发区管委会积极推进设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金,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开展交流合作。

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园区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园区管理工作基础能力。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支持开发区节能环保企业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同承担京津冀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协同项目。

(四)注重宣传引导。

建设本市首个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题的公益公园,运用节能和新能源技术打造园区绿活馆,提升园区绿色发展软实力。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的节能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定期组织承办节能环保低碳大篷车巡游、知识竞赛、达人秀、创业创新大赛等,加强居民节能环保知识普及,提升全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展现园区绿色文化水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